
【南方日报】林昭亮专访:50多岁年纪,演奏不再拘束
6月16日父亲节,著名华人作曲家谭盾携手世界级小提琴家林昭亮,上演他为林昭亮量身打造的小提琴协奏曲《爱情三次方》。林昭亮是当今最杰出的小提琴大师之一,3年前曾经在星海音乐厅演奏过这部作品。在《爱情三次方》中,谭盾和大家分享了中国人独特的爱的境界、理想、胸怀,他形容这部作品是“一种爱情心理年龄测试剂”。
小提琴协奏曲《爱情三次方》表现了人类3个不同阶段的爱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回顾和展望自己爱情的体验。在国际乐坛公认最活跃的3位东方音乐家中,小泽征尔比较狂野,马友友则比较含蓄而沉静,而林昭亮给人的感觉则是非常温暖而明亮。在当晚音乐会结束后,这位华裔小提琴家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20岁可能拉不出谭盾的音乐
南方日报:就如谭盾所言,这部作品是专为你50岁大寿所作,进入50岁后您对音乐的理解会不会有所不同?对3个乐章中的那部分感触较深?
林昭亮:人成长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会对音乐有不同的直觉性的感受,我20岁的时候可能拉不出谭盾的音乐,那个时候我对他或者任何新音乐的作风不见得有把握,但是现在50多岁的年纪,看法要比我30年以前放开得多了。要演奏谭盾的音乐,必须把心胸完全打开,不能拘束地去演奏,如果你觉得他的音乐作风不寻常或者别扭,最好不要演,要在感情上完全放开才会有效果。
谭盾在《爱的三次方》中讲到爱人、爱家、爱民族、爱国,这些我都有经验,我看到中国的变化、成长,这里音乐环境的改变以及台湾——我自己老家的变化;我自己也成家了,也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这些都给我一种很丰富的新的经验,所以20岁体会不到的心情到现在都可以了解到,不光是对音乐上的了解,我对整个人生的看法也深刻多了。
南方日报:父母对您音乐启蒙有影响吗?像郎朗、李云迪等音乐家的成名之路背后不乏“虎爸”“狼爸”的背影,您小时候也有过被迫学琴的情况吗?
林昭亮:我父亲是个热爱音乐的人,他是个物理学家,但是没想到科学出身的人对音乐会比任何人都有兴趣,尤其是小提琴。我小时候,他就常带小提琴的唱片回家给我听,所以最早的启蒙源自我爸爸。讲老实话,我父母当年没有想让我做一个职业音乐家,因为在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靠音乐吃饭不太可能,所以他们也没有期待我会做演奏家。但是他们觉得一个小孩子养成对文化的尊敬和欣赏的能力非常重要,所以他们要我学琴,最主要是给我一种修养,也给一个小朋友在学校下课之后有个好习惯。
南方日报:您现在还在美国莱斯大学和朱利亚音乐学院教授小提琴演奏,对于想从事音乐道路的年轻人而言,您有什么建议给他们?您提到过,一个音乐家再出色,也不能一辈子只靠自己,如何理解这句话?
林昭亮:如果家长愿意培养孩子,那么首先要培养孩子对文化上的兴趣。真正有才能的孩子需要:第一,好的老师,这是最重要的;第二,好的家庭环境,不光让他能练琴,还要给他音乐发展上的支持和鼓励。到后来,如果真的可以走音乐这条路的话,要靠自己的才能和决心,这两点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决心,不管多有才能都是成功不了的,决心这种作风或者心理状态只能是孩子自己产生的,很难逼得出来。
在音乐界里,人缘非常重要。像我今天在台上,跟广交80多个团员合作演奏,谭盾作指挥,谭盾为了我写,彼此之间都有不同的关系,有做人的因素在里面。谭盾是我的好朋友,他为了庆祝我的50大寿写了这个小提琴协奏曲,但是演出的时候必须要靠80多个人伴奏,要有受过很好训练的音乐家一起上台演奏。
不能把音乐当成生意经来做
南方日报:现在国际乐坛公认最活跃的三位东方音乐家,小泽征尔比较狂野,马友友则比较含蓄而沉静,您给人的感觉则非常温暖而明亮,您认为想要成为一个快乐的小提琴家关键是什么?能介绍下您拉近古典乐与观众的经验吗?
林昭亮:拉观众过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设计一套节目,不能强迫任何观众来听,所以任何一个音乐家或者管理人员,必须要有一个谦虚的态度。我个人的态度是每场音乐会都要做最好、最彻底的准备,上台要给观众100%的表现。因为每个观众都是为了听我的演出而来,这是我作为演奏者的责任感。
一个演奏家必须要热爱他演奏的音乐,如果这个曲子对我来说没有共鸣的话,我是不会拉的。你要热爱音乐,不能把音乐当成一种生意经来做,音乐家有收入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不能为了赚钱而演奏,因为如果你开始走那条路的话,就表示已经不能再做音乐家了。演奏的原因是你热爱音乐,你必须把你的感情和看法表达给世界各地的观众,这才是做演奏家最重要的原因。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个人生观就是敬业,如果哪一天我对我演奏的乐曲失去兴趣,那就是我该退休的那一天了。
小提琴协奏曲《爱情三次方》表现了人类3个不同阶段的爱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回顾和展望自己爱情的体验。在国际乐坛公认最活跃的3位东方音乐家中,小泽征尔比较狂野,马友友则比较含蓄而沉静,而林昭亮给人的感觉则是非常温暖而明亮。在当晚音乐会结束后,这位华裔小提琴家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20岁可能拉不出谭盾的音乐
南方日报:就如谭盾所言,这部作品是专为你50岁大寿所作,进入50岁后您对音乐的理解会不会有所不同?对3个乐章中的那部分感触较深?
林昭亮:人成长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会对音乐有不同的直觉性的感受,我20岁的时候可能拉不出谭盾的音乐,那个时候我对他或者任何新音乐的作风不见得有把握,但是现在50多岁的年纪,看法要比我30年以前放开得多了。要演奏谭盾的音乐,必须把心胸完全打开,不能拘束地去演奏,如果你觉得他的音乐作风不寻常或者别扭,最好不要演,要在感情上完全放开才会有效果。
谭盾在《爱的三次方》中讲到爱人、爱家、爱民族、爱国,这些我都有经验,我看到中国的变化、成长,这里音乐环境的改变以及台湾——我自己老家的变化;我自己也成家了,也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这些都给我一种很丰富的新的经验,所以20岁体会不到的心情到现在都可以了解到,不光是对音乐上的了解,我对整个人生的看法也深刻多了。
南方日报:父母对您音乐启蒙有影响吗?像郎朗、李云迪等音乐家的成名之路背后不乏“虎爸”“狼爸”的背影,您小时候也有过被迫学琴的情况吗?
林昭亮:我父亲是个热爱音乐的人,他是个物理学家,但是没想到科学出身的人对音乐会比任何人都有兴趣,尤其是小提琴。我小时候,他就常带小提琴的唱片回家给我听,所以最早的启蒙源自我爸爸。讲老实话,我父母当年没有想让我做一个职业音乐家,因为在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靠音乐吃饭不太可能,所以他们也没有期待我会做演奏家。但是他们觉得一个小孩子养成对文化的尊敬和欣赏的能力非常重要,所以他们要我学琴,最主要是给我一种修养,也给一个小朋友在学校下课之后有个好习惯。
南方日报:您现在还在美国莱斯大学和朱利亚音乐学院教授小提琴演奏,对于想从事音乐道路的年轻人而言,您有什么建议给他们?您提到过,一个音乐家再出色,也不能一辈子只靠自己,如何理解这句话?
林昭亮:如果家长愿意培养孩子,那么首先要培养孩子对文化上的兴趣。真正有才能的孩子需要:第一,好的老师,这是最重要的;第二,好的家庭环境,不光让他能练琴,还要给他音乐发展上的支持和鼓励。到后来,如果真的可以走音乐这条路的话,要靠自己的才能和决心,这两点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决心,不管多有才能都是成功不了的,决心这种作风或者心理状态只能是孩子自己产生的,很难逼得出来。
在音乐界里,人缘非常重要。像我今天在台上,跟广交80多个团员合作演奏,谭盾作指挥,谭盾为了我写,彼此之间都有不同的关系,有做人的因素在里面。谭盾是我的好朋友,他为了庆祝我的50大寿写了这个小提琴协奏曲,但是演出的时候必须要靠80多个人伴奏,要有受过很好训练的音乐家一起上台演奏。
不能把音乐当成生意经来做
南方日报:现在国际乐坛公认最活跃的三位东方音乐家,小泽征尔比较狂野,马友友则比较含蓄而沉静,您给人的感觉则非常温暖而明亮,您认为想要成为一个快乐的小提琴家关键是什么?能介绍下您拉近古典乐与观众的经验吗?
林昭亮:拉观众过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设计一套节目,不能强迫任何观众来听,所以任何一个音乐家或者管理人员,必须要有一个谦虚的态度。我个人的态度是每场音乐会都要做最好、最彻底的准备,上台要给观众100%的表现。因为每个观众都是为了听我的演出而来,这是我作为演奏者的责任感。
一个演奏家必须要热爱他演奏的音乐,如果这个曲子对我来说没有共鸣的话,我是不会拉的。你要热爱音乐,不能把音乐当成一种生意经来做,音乐家有收入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不能为了赚钱而演奏,因为如果你开始走那条路的话,就表示已经不能再做音乐家了。演奏的原因是你热爱音乐,你必须把你的感情和看法表达给世界各地的观众,这才是做演奏家最重要的原因。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个人生观就是敬业,如果哪一天我对我演奏的乐曲失去兴趣,那就是我该退休的那一天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