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日报】李海鹰打造交响乐版《弯弯的月亮》
曾经创作过《我不想说》、《弯弯的月亮》、《走四方》等经典流行歌曲的李海鹰如今要转攻交响乐了。12月22日,一场由李海鹰亲自指挥、广州交响乐团演奏的“弯弯的月亮——李海鹰流行经典交响音乐会”将在星海音乐厅上演,这场演出曲目均改编自李海鹰的流行歌曲,这是李海鹰花了7年时间,重新学习交响乐并投入创作的作品,“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式,就好像我原来画了一幅漫画,现在把它画成油画”。

进入21世纪,各种音乐类别之间的相互融合早已成为潮流。早些年,帕瓦罗蒂就推出首张流行跨界专辑,被称为“月光女神”的英国跨界音乐女高音歌手萨拉布莱曼的唱法更是歌剧与流行的融合。“广东音乐应该从更广的视角来发展,无论是流行、民族还是交响乐,都可以联系起来看。广东的流行歌曲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人们情绪的体现,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流行音乐也遍地开花,广东也应该开辟一条新路了。”李海鹰这样形容自己这次转型。
探索:首次尝试将流行音乐交响化
广东人历来敢于饮头啖汤,这一次广州交响乐团主动和李海鹰合作,尝试将流行音乐交响化,团长余其铿表示,这在国内交响界还是首创。

在这次的音乐会上,《亮剑》变为一部5个篇章、长达12分钟的交响诗,《黑冰》被改编成一部8分钟的叙事曲,《走四方》更变成由3个小号与乐队合作的纯音乐。此外,李海鹰还特别为广州创作了一首全新曲目《花城嘉年华》作为音乐会的压轴歌曲。
在李海鹰看来,新一代年轻人对流行音乐的接受是全面性的,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广东音乐创作历来敢尝“头啖汤”,“广东音乐历来就有创新的传统,像经典曲目《惊涛》采用的就是西洋的音阶,也很早就运用了小提琴、萨克斯等乐器,这种现象甚至在广东粤剧里都有出现,这在豫剧、京剧是不可能的事情”。
广东音乐从成型、繁荣到传遍全世界,变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奇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的广东音乐就是中国的‘新音乐’,它带着中国的新思想、新潮流,有些流传下来成为记录我们这代人的情绪,比如《我不想说》讲述的就是农村的打工妹,《走四方》则是春运下中国迁徙者的音乐。”在采访中李海鹰提到,“广东下一步能够掀起来的流行风潮是什么?不一定走回老路,但‘跨界’是个选择。”李海鹰坦言,正是基于这个想法,他决定尝试将流行音乐“交响化”。
感受:“流行音乐要精美化”
曾经一度,李海鹰成为电视剧主题曲创作的“专业户”,但近几年,他却把电视剧主题曲的创作邀约全都推掉了,专心做古典乐,用李海鹰的话说这是“为理想而战”。从2007年开始,李海鹰开始从头学习古典乐,毕业于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他,重新回到中央音乐学院上课。
在李海鹰看来,这种尝试和转变是必要的,“现在受到广泛欢迎的中国交响乐很少,虽然交响乐发源、繁荣于欧洲,但它现在在中国也越来越普及,国内有五六十个交响乐团,但他们主要演奏的是国外的交响乐作品。”在他看来,贝多芬、海顿、瓦格纳、柴可夫斯基等都是把自己民族的音乐上升到世界的音乐。
李海鹰说:“《弯弯的月亮》虽然有刘欢、李芳、蔡琴等诸多歌手的演绎,甚至出现了爵士版本,但这些改编已经和我原作品的创作初衷不一样了,当年我的那些流行歌曲反映的是那些年代的人们的思想感情,如今歌曲中的那片稻田已经变成楼盘了,就等于莫言写年轻小时候的农村景象已经没了……”
“这完全是重新创作,管弦乐组品跟流行歌曲不同,它就像象牙雕一样精致,拨开一层又有一层。”他相信,一首流行音乐作品受欢迎的仅仅是其中一面,经过打磨,这些作品还可以呈现出更多光彩。这次音乐会的曲目,每一首都经过了七八次以上的修改。“流行音乐吸引人的除了感情,精美度也要达到很高水平,才能被流传下来。现在不少音乐作品唯恐被评说为不流行、不时尚,但反过来想想,我们是否有勇气敢于说,去掉流行与时尚还剩下什么?”这正是李海鹰的这场音乐会努力方向所在。
希望:“先征服广州观众”
这场音乐会的主题叫做“当代中国音乐风情画卷”。“《我不想说》原来是一个女孩在唱自己委屈,变成管弦乐后它站到社会发展的角度表现了这个时代一批人的情绪,《走四方》变成小号与交响乐作品后叫做《迁徙者》,表现的情绪更浓烈,就像《过河》原本反映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东北城镇那些急匆匆奔小康的人群‘众生相’,重新改编后的《A river through the city》。可以给人更多的想象和联想,《弯弯的月亮》原本歌曲里带来的是一个故事,但通过交响乐的演绎后它变成了音画。”在李海鹰看来,流行音乐交响可以承载更理性的想法,流行音乐的鼓、贝斯、吉他和唱法都是很感性的,交响乐在刺激感官的同时也可以将理性传递出来。
当然,这种尝试也是有风险的,也遇到不少失败,“为了学习和研究我去了维也纳2次。”将首演放在广州,李海鹰也颇有信心,“我的音乐作品首先是写给身边的人听,我最希望的是当天来听音乐会的观众能先喜欢这批作品,如果我征服不了广州观众一定也征服不了其他人。”

进入21世纪,各种音乐类别之间的相互融合早已成为潮流。早些年,帕瓦罗蒂就推出首张流行跨界专辑,被称为“月光女神”的英国跨界音乐女高音歌手萨拉布莱曼的唱法更是歌剧与流行的融合。“广东音乐应该从更广的视角来发展,无论是流行、民族还是交响乐,都可以联系起来看。广东的流行歌曲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人们情绪的体现,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流行音乐也遍地开花,广东也应该开辟一条新路了。”李海鹰这样形容自己这次转型。
探索:首次尝试将流行音乐交响化
广东人历来敢于饮头啖汤,这一次广州交响乐团主动和李海鹰合作,尝试将流行音乐交响化,团长余其铿表示,这在国内交响界还是首创。

在这次的音乐会上,《亮剑》变为一部5个篇章、长达12分钟的交响诗,《黑冰》被改编成一部8分钟的叙事曲,《走四方》更变成由3个小号与乐队合作的纯音乐。此外,李海鹰还特别为广州创作了一首全新曲目《花城嘉年华》作为音乐会的压轴歌曲。
在李海鹰看来,新一代年轻人对流行音乐的接受是全面性的,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广东音乐创作历来敢尝“头啖汤”,“广东音乐历来就有创新的传统,像经典曲目《惊涛》采用的就是西洋的音阶,也很早就运用了小提琴、萨克斯等乐器,这种现象甚至在广东粤剧里都有出现,这在豫剧、京剧是不可能的事情”。
广东音乐从成型、繁荣到传遍全世界,变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奇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的广东音乐就是中国的‘新音乐’,它带着中国的新思想、新潮流,有些流传下来成为记录我们这代人的情绪,比如《我不想说》讲述的就是农村的打工妹,《走四方》则是春运下中国迁徙者的音乐。”在采访中李海鹰提到,“广东下一步能够掀起来的流行风潮是什么?不一定走回老路,但‘跨界’是个选择。”李海鹰坦言,正是基于这个想法,他决定尝试将流行音乐“交响化”。
感受:“流行音乐要精美化”
曾经一度,李海鹰成为电视剧主题曲创作的“专业户”,但近几年,他却把电视剧主题曲的创作邀约全都推掉了,专心做古典乐,用李海鹰的话说这是“为理想而战”。从2007年开始,李海鹰开始从头学习古典乐,毕业于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他,重新回到中央音乐学院上课。
在李海鹰看来,这种尝试和转变是必要的,“现在受到广泛欢迎的中国交响乐很少,虽然交响乐发源、繁荣于欧洲,但它现在在中国也越来越普及,国内有五六十个交响乐团,但他们主要演奏的是国外的交响乐作品。”在他看来,贝多芬、海顿、瓦格纳、柴可夫斯基等都是把自己民族的音乐上升到世界的音乐。
李海鹰说:“《弯弯的月亮》虽然有刘欢、李芳、蔡琴等诸多歌手的演绎,甚至出现了爵士版本,但这些改编已经和我原作品的创作初衷不一样了,当年我的那些流行歌曲反映的是那些年代的人们的思想感情,如今歌曲中的那片稻田已经变成楼盘了,就等于莫言写年轻小时候的农村景象已经没了……”
“这完全是重新创作,管弦乐组品跟流行歌曲不同,它就像象牙雕一样精致,拨开一层又有一层。”他相信,一首流行音乐作品受欢迎的仅仅是其中一面,经过打磨,这些作品还可以呈现出更多光彩。这次音乐会的曲目,每一首都经过了七八次以上的修改。“流行音乐吸引人的除了感情,精美度也要达到很高水平,才能被流传下来。现在不少音乐作品唯恐被评说为不流行、不时尚,但反过来想想,我们是否有勇气敢于说,去掉流行与时尚还剩下什么?”这正是李海鹰的这场音乐会努力方向所在。
希望:“先征服广州观众”
这场音乐会的主题叫做“当代中国音乐风情画卷”。“《我不想说》原来是一个女孩在唱自己委屈,变成管弦乐后它站到社会发展的角度表现了这个时代一批人的情绪,《走四方》变成小号与交响乐作品后叫做《迁徙者》,表现的情绪更浓烈,就像《过河》原本反映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东北城镇那些急匆匆奔小康的人群‘众生相’,重新改编后的《A river through the city》。可以给人更多的想象和联想,《弯弯的月亮》原本歌曲里带来的是一个故事,但通过交响乐的演绎后它变成了音画。”在李海鹰看来,流行音乐交响可以承载更理性的想法,流行音乐的鼓、贝斯、吉他和唱法都是很感性的,交响乐在刺激感官的同时也可以将理性传递出来。
当然,这种尝试也是有风险的,也遇到不少失败,“为了学习和研究我去了维也纳2次。”将首演放在广州,李海鹰也颇有信心,“我的音乐作品首先是写给身边的人听,我最希望的是当天来听音乐会的观众能先喜欢这批作品,如果我征服不了广州观众一定也征服不了其他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