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日报】一晚听尽绣荷包
前晚(12月1日),广东民族乐团新一季音乐演出中的重头戏——“流行国乐音乐会·良辰美景绣荷包”如期登场。当晚,广东民族乐团的精英阵容集体出动,中西结合,民乐加流行的演绎方式,让不少观众大呼意外。民乐家们长达2个小时的精彩演出,也数次引发全场观众喝彩。在本场音乐会上,本报广娱大本营也携手星海音乐厅,邀请了50位读者共同享受这道新型“民乐大餐”。
现场:中西合璧效果惊艳
作为中国民乐的领衔乐团,广东民族乐团一直致力于民乐的创新。当晚乐团一登场,很多观众就发现了其与传统民乐团的不同之处。除了在弦乐部加入了吉他、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之外,萨克斯和爵士鼓也出现在舞台之上。但从演奏效果来看,这些乐器在弥补民乐乐器的低音部分和节奏感部分的缺陷,都有着意外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半场音乐会中,两次中西乐器的合奏,意外地引发了全场观众的欢呼。当大提琴遇上柳琴上演起《良宵》,当木琴遇上马林巴琴弹奏着《娱乐升平》,东西方乐器碰撞出的音乐火花,彰显了民乐的另一种可能性,让观众不住为其叫好。
由于当晚的音乐会以“绣荷包”为主题,当天民乐团的音乐家们也带来了数个版本的《绣荷包》,形式多样。除了为本次音乐会特别创作的管弦乐曲《绣荷包主题变奏曲》,还有付娜、李玲双古筝弹唱的山东高密、江苏无锡版《绣荷包》、陈前演唱的客家版《绣荷包》等,都将流行元素引入民歌当中,让观众们看到了民乐的多种表现形式。

虽然纯民乐形式的管弦乐曲《追、追、追》、《一湾春绿》等得到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但不少流行歌曲改编为民乐的作品,也以其独特的形式赢得不少观众的好感。由电影歌曲改编而来的琵琶弹唱《花好月圆夜》,一改原曲的温暖情歌路线,吟唱出一丝江南的柔情,令人沉醉。而改编自网络歌曲的笛笙合唱《倒影的故事》,更是表演意味浓厚地连吹带唱,用歌声的互动将全场观众的热情点燃。
读者反馈:
大赞音乐的奇妙

虽然本报广娱大本营活动多多,但以“民乐”为内容的读者活动,这还是第一次。在召集令发出之后,在短短一周之内收到超过200封的报名邮件,不少读者的申请要求都是,“想要感受流行国乐的魅力”。在今年这么多次读者活动当中,本场的读者可谓最积极、最认真,不仅全部准时到,还不时地与记者交流对于民乐的想法。
读者孙文明:让国乐贴近年轻观众
“良辰美景·绣荷包音乐会”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音乐会在保留原有民歌韵味的基础上,融入流行音乐理念,让观众听起来可以感受到流行国乐特有的清新与典雅。琵琶弹唱《花好月圆夜》流行音乐配上民族乐器的演奏让人感受到了花好月圆下的美好;《原乡情浓》在二胡和中阮演奏者激情的演奏下显得非常精彩。在生活中接触流行音乐比较多些,而广东民族乐团所演奏的流行国乐让国乐离年轻的观众更加近了,广东民族乐团又是中国顶级的民族乐团,也希望他们能够用自己的音乐感动更多的人。
读者龙荣荣:多种乐器亮相尽显民乐特质
这场音乐会让我打破了对于国乐长期固有的观念,多种乐器亮相舞台,不仅有琵琶、阮、二胡、笙箫等传统民族乐器,更有一些带有西方元素的吉他、大提琴伴奏,向观众展现了一场音乐无国界的交流盛会。传统的民族音乐融合诸多现代元素的新颖呈现,顿时让国乐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吹拉弹唱尽显民乐的特质——源自民间,贴近生活。听多了当今热门的流行音乐,再听到那种最纯净,没有杂质的声音,果然是一种享受,有一种回归原始的心灵体验。
读者李厚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一直都很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它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现在时代在发展,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唱法和音乐流派,加上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民族音乐渐渐被世人淡忘,小孩子们听的都是海豚音、摇滚,提起民族音乐,总是被冠以“过时”、“俗套”的代名词,我觉得今晚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长期远离中国民族音乐的人们用心聆听时代的精粹。
现场:中西合璧效果惊艳
作为中国民乐的领衔乐团,广东民族乐团一直致力于民乐的创新。当晚乐团一登场,很多观众就发现了其与传统民乐团的不同之处。除了在弦乐部加入了吉他、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之外,萨克斯和爵士鼓也出现在舞台之上。但从演奏效果来看,这些乐器在弥补民乐乐器的低音部分和节奏感部分的缺陷,都有着意外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半场音乐会中,两次中西乐器的合奏,意外地引发了全场观众的欢呼。当大提琴遇上柳琴上演起《良宵》,当木琴遇上马林巴琴弹奏着《娱乐升平》,东西方乐器碰撞出的音乐火花,彰显了民乐的另一种可能性,让观众不住为其叫好。
由于当晚的音乐会以“绣荷包”为主题,当天民乐团的音乐家们也带来了数个版本的《绣荷包》,形式多样。除了为本次音乐会特别创作的管弦乐曲《绣荷包主题变奏曲》,还有付娜、李玲双古筝弹唱的山东高密、江苏无锡版《绣荷包》、陈前演唱的客家版《绣荷包》等,都将流行元素引入民歌当中,让观众们看到了民乐的多种表现形式。

虽然纯民乐形式的管弦乐曲《追、追、追》、《一湾春绿》等得到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但不少流行歌曲改编为民乐的作品,也以其独特的形式赢得不少观众的好感。由电影歌曲改编而来的琵琶弹唱《花好月圆夜》,一改原曲的温暖情歌路线,吟唱出一丝江南的柔情,令人沉醉。而改编自网络歌曲的笛笙合唱《倒影的故事》,更是表演意味浓厚地连吹带唱,用歌声的互动将全场观众的热情点燃。
读者反馈:
大赞音乐的奇妙

虽然本报广娱大本营活动多多,但以“民乐”为内容的读者活动,这还是第一次。在召集令发出之后,在短短一周之内收到超过200封的报名邮件,不少读者的申请要求都是,“想要感受流行国乐的魅力”。在今年这么多次读者活动当中,本场的读者可谓最积极、最认真,不仅全部准时到,还不时地与记者交流对于民乐的想法。
读者孙文明:让国乐贴近年轻观众
“良辰美景·绣荷包音乐会”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音乐会在保留原有民歌韵味的基础上,融入流行音乐理念,让观众听起来可以感受到流行国乐特有的清新与典雅。琵琶弹唱《花好月圆夜》流行音乐配上民族乐器的演奏让人感受到了花好月圆下的美好;《原乡情浓》在二胡和中阮演奏者激情的演奏下显得非常精彩。在生活中接触流行音乐比较多些,而广东民族乐团所演奏的流行国乐让国乐离年轻的观众更加近了,广东民族乐团又是中国顶级的民族乐团,也希望他们能够用自己的音乐感动更多的人。
读者龙荣荣:多种乐器亮相尽显民乐特质
这场音乐会让我打破了对于国乐长期固有的观念,多种乐器亮相舞台,不仅有琵琶、阮、二胡、笙箫等传统民族乐器,更有一些带有西方元素的吉他、大提琴伴奏,向观众展现了一场音乐无国界的交流盛会。传统的民族音乐融合诸多现代元素的新颖呈现,顿时让国乐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吹拉弹唱尽显民乐的特质——源自民间,贴近生活。听多了当今热门的流行音乐,再听到那种最纯净,没有杂质的声音,果然是一种享受,有一种回归原始的心灵体验。
读者李厚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一直都很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它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现在时代在发展,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唱法和音乐流派,加上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民族音乐渐渐被世人淡忘,小孩子们听的都是海豚音、摇滚,提起民族音乐,总是被冠以“过时”、“俗套”的代名词,我觉得今晚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长期远离中国民族音乐的人们用心聆听时代的精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