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复习】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9月6日,星海会举办了【成为优秀的鉴赏者】系列讲座的第一场,翟佳和杨震为大家梳理了无伴奏合唱(A Cappella)的发展简史,分享了各个时期不同类别的无伴奏合唱特点。
讲座伊始,翟佳老师就抛出了“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引语,早在魏晋时代,《世说新语》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肉指美妙的歌喉。意思是说丝弦弹拨的曲子不如竹木吹出的曲子动听,而竹木吹出的曲子又比不上人的喉咙唱出的歌曲动人。这是一句评论音乐的妙语,它盛赞了声乐的艺术魅力,认为人的声音最能将人的情感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而星海会的鉴赏者系列讲座的首场选择无伴奏合唱作为开篇主题,也是因为我们觉得“鉴赏”这个充分表现了听乐人与奏乐人之间关系的动词,应该先从“人”这个本源谈起。而人之于音乐,还有什么比“人声”更为密切而直接?
下面我们进入正式的“复习”环节,如果你对讲座上翟佳老师在各环节所准备的音视频素材“只放一次”觉得不过瘾,下文将是一个很好的知识点总结和“再过一次瘾”的机会。
前无伴奏时代的合唱:
单音调性音乐 - 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产生于6世纪,统一于8世的一种天主教圣咏礼仪音乐,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讲座上杨震老师为这种音乐作了很直白的解读 - “庙堂音乐”。为什么?听听下面的历史录音就知道了。
作品欣赏:
格里高利圣咏
演唱:德国波隆圣马丁本笃修道院修士
指挥:马吕斯·普法夫神父
复调音乐代表:
9世纪左右产生于西欧,尼德兰的荷兰乐派进一步发展出复音的理论和写作技术。当中的作曲家杜飞(Guillaume Dufay,1400-1474)创立了“四部和声”的写作技巧。从单音调性到复调的过度,意味这声部的产生,这大大的扩展了音乐创作和曲目表现的可能性。
作品欣赏:
等节奏型经文歌 O Saint Sebastian (Guillaume Dufay)
演唱:Huelgas-Ensemble
指挥:Paul Van Nevel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咏
文艺复兴音乐中,音乐家以教堂为舞台,争相创作复杂豪华的乐曲,导致最后喧宾夺主,搞不清到底是宗教仪式还是音乐会,而且重要的歌词反而很难听懂。教廷针对这种情况,在各种教会改革中,倡导教堂音乐的简朴化,于是无伴奏合唱形式孕育而生 -- A Cappella正式于16世纪登场了!意大利文里的a cappella直译为英语是in chapel,意思是“在圣堂”。之后它被形容词化、名词化,用来特指教堂音乐的一种样式。其特征为:
- 全曲,或一部分为复调。
- 比较朴实,歌词容易听懂。
- 有多重分组,无伴奏,或者加以哼唱歌曲旋律的简单伴奏。
从本文开篇的产生于6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咏,整整一千年已经过去了。
作品欣赏:
阿雷格里(Gregorio Allegri)《垂怜经》
演唱:英国国王学院合唱团演唱
说到当代对文艺复兴时期圣咏的演唱权威,非英国的Tallis Scholar Singers(英国泰利斯学者合唱团)莫属。这个团将于十月十日莅临广州举行音乐会,如果你想亲身体验什么是最顶级的无伴奏合唱,那可千万不要错过。
A Cappella 的宗教属性
无伴奏合唱始于宗教,也因宗教的依附性得到推广。而其中最忠实的阿卡贝拉音乐支持者就是东正教。东正教圣歌中除了极少数以外,都是禁止伴奏的,因此在形态上是无伴奏声乐。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在器乐曲方面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也都有为东正教会创作圣歌。虽然形式上是无伴奏合唱,但是正教会内部却并不使用a capella这个词。在讲座上翟佳老师也特别提到,东正教的无伴奏合唱和西欧的教堂圣咏有个明显的不同,就是前者往往有一个强势突出的男低音声部,而后者的显著烙印则是圣洁明亮的高音声部。
作品欣赏:
Turn not thy face away from thy servant
演唱:巴黎俄罗斯东正教堂合唱团
指挥:尤金·伊维兹
A Capella 作品的世俗化
在巴洛克、古典、浪漫几个重要的音乐发展阶段,几乎每个显赫的作曲家都曾经为无伴奏合唱创作过显赫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推广也为其后民间的创作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开启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世俗化之路。它终于摆脱了单一身份的束缚,开始了不断创新的快速发展与变化。
作品欣赏:
鹅的浪漫曲(舒曼)
演唱:前东德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混声合唱团
指挥:霍尔斯特·纽曼
后浪漫主义晚期作品
芬兰是个无伴奏合唱的“大国”,一直以来都不断有出色的无伴奏作品及演唱组合出现。Selim Palmgren是芬兰著名钢琴家和作曲家,素有有芬兰的肖邦之称。其中他所创作的无伴奏合唱作品《夜曲》,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
作品欣赏:
夜曲(Selim Palmgren)
演唱:Talla 男声合唱团
流行作品
今天的A Cappella,已不单单指某一类型的歌曲,而是泛指一种演唱形式、一种以人声为乐器的编奏法;它的变化也越来越多,从单纯三四声部的合唱,演变到多人重唱,再演变到模拟乐器或大自然等声音,仅仅人声,已经可以创造出类似管弦乐或流行乐曲的丰富效果。而用阿卡贝拉的形式对大家已经熟悉的歌曲旋律进行再演绎,也成为了一种常能让人耳目一新的表演形式。
作品欣赏:
Mission Impossible 谍中谍主题歌
演唱:Swingle Singers
====彩蛋====
好,又到彩蛋环节了。既然今天是中秋节,我们就放出一段和月亮有关的珍贵现场录音。这是芬兰著名无伴奏合唱组合Club For Five在星海音乐厅演出时的Encore曲目。是什么或许你已经猜到了:《弯弯的月亮》。放下月饼,戴上耳机,说不定这会是你听过的最好听的版本!
中秋节快乐:)
讲座伊始,翟佳老师就抛出了“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引语,早在魏晋时代,《世说新语》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肉指美妙的歌喉。意思是说丝弦弹拨的曲子不如竹木吹出的曲子动听,而竹木吹出的曲子又比不上人的喉咙唱出的歌曲动人。这是一句评论音乐的妙语,它盛赞了声乐的艺术魅力,认为人的声音最能将人的情感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而星海会的鉴赏者系列讲座的首场选择无伴奏合唱作为开篇主题,也是因为我们觉得“鉴赏”这个充分表现了听乐人与奏乐人之间关系的动词,应该先从“人”这个本源谈起。而人之于音乐,还有什么比“人声”更为密切而直接?
下面我们进入正式的“复习”环节,如果你对讲座上翟佳老师在各环节所准备的音视频素材“只放一次”觉得不过瘾,下文将是一个很好的知识点总结和“再过一次瘾”的机会。
前无伴奏时代的合唱:
单音调性音乐 - 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产生于6世纪,统一于8世的一种天主教圣咏礼仪音乐,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讲座上杨震老师为这种音乐作了很直白的解读 - “庙堂音乐”。为什么?听听下面的历史录音就知道了。
作品欣赏:
格里高利圣咏
演唱:德国波隆圣马丁本笃修道院修士
指挥:马吕斯·普法夫神父
复调音乐代表:
9世纪左右产生于西欧,尼德兰的荷兰乐派进一步发展出复音的理论和写作技术。当中的作曲家杜飞(Guillaume Dufay,1400-1474)创立了“四部和声”的写作技巧。从单音调性到复调的过度,意味这声部的产生,这大大的扩展了音乐创作和曲目表现的可能性。
作品欣赏:
等节奏型经文歌 O Saint Sebastian (Guillaume Dufay)
演唱:Huelgas-Ensemble
指挥:Paul Van Nevel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咏
文艺复兴音乐中,音乐家以教堂为舞台,争相创作复杂豪华的乐曲,导致最后喧宾夺主,搞不清到底是宗教仪式还是音乐会,而且重要的歌词反而很难听懂。教廷针对这种情况,在各种教会改革中,倡导教堂音乐的简朴化,于是无伴奏合唱形式孕育而生 -- A Cappella正式于16世纪登场了!意大利文里的a cappella直译为英语是in chapel,意思是“在圣堂”。之后它被形容词化、名词化,用来特指教堂音乐的一种样式。其特征为:
- 全曲,或一部分为复调。
- 比较朴实,歌词容易听懂。
- 有多重分组,无伴奏,或者加以哼唱歌曲旋律的简单伴奏。
从本文开篇的产生于6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咏,整整一千年已经过去了。
作品欣赏:
阿雷格里(Gregorio Allegri)《垂怜经》
演唱:英国国王学院合唱团演唱
说到当代对文艺复兴时期圣咏的演唱权威,非英国的Tallis Scholar Singers(英国泰利斯学者合唱团)莫属。这个团将于十月十日莅临广州举行音乐会,如果你想亲身体验什么是最顶级的无伴奏合唱,那可千万不要错过。
A Cappella 的宗教属性
无伴奏合唱始于宗教,也因宗教的依附性得到推广。而其中最忠实的阿卡贝拉音乐支持者就是东正教。东正教圣歌中除了极少数以外,都是禁止伴奏的,因此在形态上是无伴奏声乐。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在器乐曲方面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也都有为东正教会创作圣歌。虽然形式上是无伴奏合唱,但是正教会内部却并不使用a capella这个词。在讲座上翟佳老师也特别提到,东正教的无伴奏合唱和西欧的教堂圣咏有个明显的不同,就是前者往往有一个强势突出的男低音声部,而后者的显著烙印则是圣洁明亮的高音声部。
作品欣赏:
Turn not thy face away from thy servant
演唱:巴黎俄罗斯东正教堂合唱团
指挥:尤金·伊维兹
A Capella 作品的世俗化
在巴洛克、古典、浪漫几个重要的音乐发展阶段,几乎每个显赫的作曲家都曾经为无伴奏合唱创作过显赫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推广也为其后民间的创作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开启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世俗化之路。它终于摆脱了单一身份的束缚,开始了不断创新的快速发展与变化。
作品欣赏:
鹅的浪漫曲(舒曼)
演唱:前东德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混声合唱团
指挥:霍尔斯特·纽曼
后浪漫主义晚期作品
芬兰是个无伴奏合唱的“大国”,一直以来都不断有出色的无伴奏作品及演唱组合出现。Selim Palmgren是芬兰著名钢琴家和作曲家,素有有芬兰的肖邦之称。其中他所创作的无伴奏合唱作品《夜曲》,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
作品欣赏:
夜曲(Selim Palmgren)
演唱:Talla 男声合唱团
流行作品
今天的A Cappella,已不单单指某一类型的歌曲,而是泛指一种演唱形式、一种以人声为乐器的编奏法;它的变化也越来越多,从单纯三四声部的合唱,演变到多人重唱,再演变到模拟乐器或大自然等声音,仅仅人声,已经可以创造出类似管弦乐或流行乐曲的丰富效果。而用阿卡贝拉的形式对大家已经熟悉的歌曲旋律进行再演绎,也成为了一种常能让人耳目一新的表演形式。
作品欣赏:
Mission Impossible 谍中谍主题歌
演唱:Swingle Singers
====彩蛋====
好,又到彩蛋环节了。既然今天是中秋节,我们就放出一段和月亮有关的珍贵现场录音。这是芬兰著名无伴奏合唱组合Club For Five在星海音乐厅演出时的Encore曲目。是什么或许你已经猜到了:《弯弯的月亮》。放下月饼,戴上耳机,说不定这会是你听过的最好听的版本!
中秋节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