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这个周六,邀你参加莎翁“生日音乐宴”

2016年适逢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他的作品赞美人世间真挚的感情,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体,受到不少人的喜爱。为此,广州交响乐团特别于莎士比亚逝世的日子(4月23日同时也是他的生日)精选了由莎翁名剧著名作品衍生的经典音乐作品,以资纪念。

今年,全世界都掀起了上演莎翁作品的热潮,广州也不例外。纪念莎士比亚的形式,各大演出场所多数选择上演莎剧或其改编的剧目,而用音乐作品纪念莎士比亚,在广州只有星海音乐厅举行的这一场“特别制作”。其特别之处在于,音乐会除了常规演奏之外,还由著名戏剧演员、朗诵家祖晴担任旁白,台湾新晋作曲家兼专栏作家陈欣蕾为旁白撰稿,她结合经典剧目和莎翁生平的讲述,为观众娓娓道来作品的内容,从音乐的角度呈现莎翁的创作轨迹和戏剧生涯,让观众从音乐和文字中,能感受他的浪漫情怀。

巧的是,这次参与音乐的指挥、朗诵和旁边撰写者都是女性,在这场“特别制作”的背后都有怎样的故事和巧思?如何去把握莎翁文学作品和音乐演奏之间的关系?为此,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这场音乐会的指挥景焕和导赏者陈欣蕾,听听她们对于“莎翁”作品的解读和重新演绎。

1.“真实”是莎翁原著的最大魅力

南方日报:从文学角度来看,莎翁戏剧最大的魅力是什么?从文学到音乐,我们欣赏莎翁作品的角度是否需要改变?

陈欣蕾:他的作品很真诚、很真实,这是其最大的魅力。当我第一次读《罗密欧与茱丽叶》时,真的很惊讶:他真是敢写!我想,所有伟大的作品都需要“诚实”,他非常诚实地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状态,任何形式的舞台作品也好、电影也罢,在欣赏前不如自己去看看剧本,我想每个读者借由他的文字,脑子里都可以建构一个最完美的莎士比亚世界,这是无法被重新诠释的。但音乐作品又不一样了,语言的尽头是音乐,文字的灵魂萃取出来就是音乐,我想听音乐能听到莎士比亚的精神。

南方日报:如果可以跟莎翁对话,您最想问他什么问题?这两个问题或许有助于大家去了解莎翁的作品。

陈欣蕾:既然是想象的题目,那我想问两个:第一,问他死后的灵魂,您的作品中总是用不同形式书写忏悔与救赎,所以剧中人总是不畏惧死亡,就连“麦克白”这个满手鲜血的人都不怕,那么他本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第二,问活着的他,他出生于富裕的家庭,经历家道中落、做过马伕、混过市井、见过君王、一介平民却受封爵位,一生最难忘的是什么时候?

2.“特别制作”关注“多样”的莎翁

南方日报:从莎翁原著改编而来的古典音乐作品有很多,这场音乐会的主线是什么?


景焕:我想,估计没有人能真正统计出这些作品究竟有多少,数量太庞大了。单从音乐的角度来讲,应该是门德尔松为《仲夏夜之梦》谱写的整套的戏剧配乐最为有名。其实,广州交响乐团每年都会有歌剧专场的“特别制作”,最初我们是想单就这一个作品来做专场的。想想看,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这么多,不如我们将视角从音乐作品转向文学作品,这样音乐会的关注度也会更高。

为此我翻阅了大量资料,也找到了很多相关的音乐作品,这也得益于我在美国学习是做研究的经验。我发现,很多作曲家对这位文学巨匠都很关注,那么不如就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来诠释莎士比亚创作的主题,所以我就挑了两部悲剧、两部喜剧,其中有他前期创作的,也有中后期的作品。

南方日报:整场音乐会挑选的四部作品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观众应该如何去鉴赏?

景焕:引领整个音乐会的曲目,是深受广大乐迷喜爱并耳熟能详的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其后是普罗科菲耶夫的组曲《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首乐曲对应的剧目,写于莎翁创作生涯前中期,洋溢着青年莎士比亚的浪漫主义情怀。《仲夏夜之梦序曲》开创了标题性音乐会序曲的先河,也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随着莎士比亚创作进入中后期,创作思想和风格有所转变。我就选择了用来诠释这一时期创作的是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斯根据《威尼斯商人》最后一幕的第一景,所作的交响咏叹调《天籁》,这首作品原本是为16个声部的声乐而作,音乐会上听众将听到的是优美的小提琴版本,旋律相当棒。英国作曲家来描写英国文学巨匠的作品,应该会非常特别。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最会“用音乐讲故事”的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以《麦克白》为主题创作的交响诗,这是一部非常重头的悲剧,也是他第一部交响诗,相较于他其他作品注重剧情描写,这一部则完全是“内心戏”。

3.稍微熟悉剧情更利于现场聆听

南方日报:听音乐会之前是否最好要读过原著呢?

景焕:如果想让这场音乐更有意思的话,我建议观众稍微了解一下故事情节,没必要很了解原著或者读过原著。就拿《麦克白》来说,最开始的“英雄”主题非常明显,随后就马上出现了“贪婪”的主题,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有不安分的性格,加上他太太的煽动,那种不安分就被逐渐激发了出来。这次音乐会选择的都是经典之作,所谓的“经典”,就是不用担心“听不听得懂”的问题,因为音乐里每个主题之间如何“对话”、如何“纠结”,都有非常直接而鲜明的感受。最终,《麦克白》“贪婪”的主题压过了“英雄”的主题,麦克白终究把国王杀掉,内心却十分彷徨脆弱,直到远处的号角响起,看到麦克德夫率领军队打来,那种惭愧的感觉越来越严重,最终自杀。这一段音乐中“火药味”十足,你几乎可以看到音乐中的“刀光剑影”“炮火连天”,心态描写太逼真了。

南方日报:身兼作曲家和专栏作家的您,是如何构建乐曲和文学的桥梁的?能否给交响乐初级乐迷一些入门经验?

陈欣蕾:我自己也谱曲,所以我比较能理解作曲家的纠结。譬如理查·施特劳斯的《麦克白》,如何做到同时保有曲式结构的正统性和故事结构的合理性?曲式要遵循ABA结构啊,可是麦克白的故事却像如脱缰野马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怎么回去A呢?但是艺术就是高超的技艺,他就很巧妙地把焦点转移了:从一开始以正义英雄般的音乐来描写他的特质,然后这个“正义”的特质被率领王师打回来的贵族麦克德夫用了,他的英勇无畏和正直善良填补了麦克白残缺的人格碎片,这时候,我们就不要为理查·施特劳斯叫好、喝彩了。

对于初级乐迷而言,这场音乐会最适合不过了,它不仅有家喻户晓的故事、有脍炙人口的剧本,还有非常忠于原著的音乐作品,我建议大家来音乐会之前先看看原著剧本,或是了解故事大纲。

4.给观众提供多个可选择的“兴趣点”

南方日报:在撰写旁白的过程中,您是以怎样的视角去写作的?旁白和导赏有何区别?

陈欣蕾:因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原本就是用来表演舞台剧的,所以我也用了舞台剧的方式来撰写旁白,即一个“引述人”的角色,为舞台的气氛、人物音乐关系定调。为了更大程度地让听众感受到莎士比亚的文学精华,基本上我用的每一句都是出自原著,再稍作改编。我在看英文原文做翻译时就发现作品中的“音韵”之美。原文的谐音、押韵、对比、节奏非常有趣,甚至有强拍、弱拍的感觉,一个字一个字读出来已经是音乐了。我相信,想要完全享受一场音乐会是需要做功课的,哪怕是去一场流行演唱会,也需要很熟悉旋律、歌词,甚至明星的人生故事,古典音乐会也是如此。导赏是帮助听众做功课,用以指引用功的方向;而旁白是一个提示,让听众知道该用什么状态去聆听。

南方日报:这一次的“特别制作”形式很多样,有演奏、朗诵和旁白,为什么这样设计?

景焕:我相信这场音乐会是一次文学和音乐相当好的结合。我曾经在美国参与了很多歌剧演出的工作,特别熟悉导演的工作流程,这次的曲目和环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我喜欢“尝鲜”,我相信观众也是这样,我喜欢变换更多的视角,让观众更了解莎士比亚。

一方面是我性格使然,天性喜欢“多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真正站在观众的角度去设计音乐会。有人是古典音乐的“铁粉”,但大部分人还不是。这时候我们必须放下身段,想象身边那些想要尝试但还没来的人,从他的兴趣去做好普及工作。如今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人不认识小提琴了,不能再用10年前那一套来演出。现在手机很方便,不如我们提供给观众尽可能多的信息量,让他从中捕捉到自己兴趣点,我相信,总有一款适合他。“特别制作”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只需要我们大胆地去尝试。这场音乐会的票已经售罄了,说明大家还是很感兴趣的。总之,我提供给观众多种“可能性”,对莎士比亚文学、音乐或者演出形式感兴趣的都可以来,甚至来“打酱油”也不错。

(周豫)
相关音乐会
2024年5月
S
M
T
W
T
F
S
     
6
7
8
9
13
14
17
20
21
22
23
27
28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