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享受宁静美
曲目介绍/ Program Notes
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
李斯特 夜之和声 (12段超技练习曲之十一)
肖 邦 夜曲、摇篮曲、船歌
——中场休息——
德布西 月光曲、格拉达之夜、花火
舒 曼 幻想小曲集作品十二
贝多芬(1770-1827) L. Beethoven
贝多芬的伟大在于他开创了音乐上的浪漫主义,他的早期作品一方面是古典的,一方面是浪漫的,他开启了音乐从古典主义走向浪漫主义的大门,从而拓展了音乐的结构与表现力。在他的作品里,真正动人的是对他所崇尚的英雄、对大自然、对他自己,在各种不同景况下的各处不同角度不断进行的情感倾诉,展示了极为丰富的层次感与色彩感。
月光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 14
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升C小调(“月光”),Op.27.2,作于1801年。此标题据说出于莱斯达布(Rellstab, 1799-1860)对此曲第一乐章“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耀的湖面上荡漾小舟”的形容。此曲呈献给桂察蒂(Giulietta Guicciardi, 1784-1856),她当时是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曾对她一见倾心。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沉浸在爱情之中的产物,有人认为,此曲是贝多芬对桂察蒂爱心的写照。
共3个乐章:1. 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符来表达无边的幻象。在第一主题开始的中间部,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域,呈现躁动不安的情绪,然后主题又平静地走向第三段。2. 行板,降D大调,不属小步舞曲也不是谐谑曲,按李斯特形容,是“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花”,与第一乐章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和中段那种恍恍惚惚的情绪结合得极为和谐。3. 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奏鸣曲式。其第一主题有力而多少有点粗犷,这个主题的发展充分表达出一种激越、奔放的情感。尾奏相当大,一、二主题后,接着是幻想性的琶音而迈向花奏,经过短暂的慢板后表情越来越激增而收尾。
李斯特(1811-1886) Franz Liszt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幼年即成为钢琴神童,有钢琴炫技大师之称。他具有冲动的、充满激情和追求诗意的性格,其目标是完美的抒情表达方式,用他所说的“音调的神秘语言”来表现精神状态。李斯特与柏辽兹一样,强调音乐与文学性、诗意的结合,在他的心目中,“标题音乐”指一种与诗意的、描绘性的或甚至是叙述性的主题素材有联系的器乐,这种联系是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联想而获得。
他对音乐表现情感有精辟的认识:“音乐体现感情,但不像艺术中其它表现方式那样,尤其不像语言艺术那样强求结合思想,强求与思想竞争。音乐比展现心灵印象的其它手段有这个优点,并充分利用发挥了这一优势,使每个内心的冲动不用理性的帮助就能让人听见。理性的表现形式太单一,没有变化,至多只能证实或描写我们的感情;不能直接倾吐其全部浓郁的内涵,必须求助于形象和比拟。即使如此,也不过大致相近而已。音乐则相反,把感情的表现和浓郁内涵一下子和盘托出,音乐是具体化而能让人领会的感情实质;音乐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来接受,像一支标枪,像一道光束、一滴露珠、一个精灵弥漫我们的感觉,充满我们的心灵。”
夜之和声(12首超级练习曲之一)
Harmonie du Soir (from 12 Etudes d’execution Transcendante)
作于1851年,呈献给他的老师车尔尼,是充分展示他华丽的钢琴演奏技巧的作品,这部曲集李斯特有3次改订,共12首。“夜之和声”(Harmonies du Soir) 是其中的第11首,降D大调,小行板,舒曼对此曲评论:“很有魅力,是全曲集中最为印象性的旋律。”
肖邦(1810-1849) F. Chopin
波兰作曲家,其编号为第一号的作品是15岁时创作的《c小调回旋曲》,19岁创作《第二钢琴协奏曲》。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因对节奏的优秀感受力,他的钢琴作品充满从浪漫色彩和节奏变化中产生的诗意。作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中常常有激情与忧郁两种气质的对比。
夜曲Nocturne,Op27.1
在罗马时代,夜曲有“夜神”之意。其创始人,一般认为是Clementi(1752-1832)的学生、英国人Field(1782-1837),其夜曲名称,可能取自天主教会的“夜祷”。Field的一生作有21首夜曲,同样肖邦也是作有21首。但正如哈聂卡所说:“肖邦拓展和提高了Field形式,溶进戏剧气息,热情、使之更庄丽。Field的夜曲是朴素的牧歌形态,肖邦所努力的不是单纯的,而是经过装饰的,过于忧郁,具有东方气息。”尼尔斯评价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说:“充满了梦中饱满的甜蜜欢乐,那是把黄昏、夜的寂静,以及这产生的一切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首升c小调的夜曲作于1835年。第一段以柔声奏出暗淡的旋律,经种种转调后,情绪越来越不安;中段速度转快,出现悲痛的第二主题,它化解为明朗后再复归第一主题。这是肖邦夜曲中结构最大的一首。哈聂卡认为中段有贝多芬的风格,还有人认为,肖邦此曲的诗情“穿上了厚重的魔术外衣。”
降D大调摇篮曲Berceuse, Op.57
作于1843-1844年,出版于1845年,贯穿全曲的是全音音阶,旋律只有简单的乐念及对应的对位旋律,用充分技巧化的装饰与变奏不断进行。
升F大调船歌 Barcarolle Op.60
作于1845-1846年,这是纯粹威尼斯水乡著名的小船船夫之歌。创作此曲乃肖邦与乔治·桑的感情即将破灭之前,肖邦自认为这是“坐在船上,只知道自己天地的一对恋人,表现情意绵绵的戏剧性。”
——中场休息——
德彪西(1862-1918) C. Debussy
法国作曲家。他是音乐上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他在库普兰、马斯奈等人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影响下,凭借其对色彩的天才敏感,将莫奈、马奈、鲁诺瓦等法国印象派画派的手法运用于音乐,打破了浪漫派主题循序发展的方式,以色彩的印象作为发展的动机。德彪西对音乐发展的贡献在于为表达色彩的印象,使用了各种可能的音响组合,摒弃了不协和音必须先有准备后有解决的原则,以“层层叠叠”的技巧,通过“调色”的丰富变化,赋予作品以“斑斓”的印象。德彪西在他的创作中,还吸收了东方音乐的意境与西班牙舞曲、爵士乐的节奏,使其创作中的色彩感“曲径通幽”,以多变的节奏,颠覆了传统的大小调和声体系。
他的创作分为3个阶段。1892年前为创作个性形成期,这一阶段的德彪西热衷于不协和音的处理及奇妙的音响组合,一方面受瓦格纳半音主义和声、另一方面又受马斯奈甜赋、妩媚、与伤感融合的情调的影响,两者的融合并不和谐。1892-1905年为创作鼎盛期,其美学思想主要来自马拉美的影响,开始通过自己的节奏,借用东方的意境,表现诗、画、自然景物中意境朦胧的印象。1905-1917年为创作的晚期,作品多为钢琴音乐和室内乐。情绪上脱离了浮躁,手法更趋精致简洁,形式上回归库普兰的法国传统。
月光曲 Clair de Lune
出自钢琴套曲《贝加莫组曲》中的第3首,很有表情的行板。这是这样一首迷人的作品,它以轻盈的乐音描绘出这样一幅静寂怡人的意境———在空中浮动的融融月光,辐射到夜晚的每个角落,柔和地笼罩了万物。此曲灵感源于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同名诗篇,原诗描绘几个已故舞人在月光下跳着魔鬼般的舞蹈。不过德彪西的音乐着重于描绘月光的美丽与神秘。
格拉达之夜 The Evening in Granade
这是德彪西钢琴套曲《版画集》中的第2首作品,整个《版画集》充满异国情调和奇妙的风景,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在钢琴风格上,几乎达到了完美的地步。格拉达是西班牙的一个城市,描写夜幕降临,有曼陀林声从远处传来,有哈巴涅拉舞曲的节奏,表现出西班牙后巷夜市酒场的气氛,有浓烈的西班牙气息。
德彪西则是将种种印象联系在一起,采取了印象派画家处理光线的办法。从安达路西亚的花香和月色,摩尔人音乐所特有调式和那种古老深沉的悲切,丝毫不拘泥而又温雅柔和的节奏一直发展到放任不羁的高潮。在音乐的精细织体中,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吉他拨奏、响板的敲击、舞步的摇曳、急促的跺地声,而最后,成了从梦中传来的轻盈遥远的古代幻影。这首节奏鲜明且始终持续的舞曲,表现的是夜的阴影和一种生命的悲怆情调,巧妙应用延音踏板所产生的朦胧意境令人有一种梦幻感。
花火 12 Preludes Book 2 : Fireworks
这是德彪西的名作《前奏曲集》(Preludes)中二十四首前奏曲的代表作,是描绘“巴黎烟火场景”的音乐,一直是音乐会常演曲目,是他的钢琴音乐的精华,从此他在钢琴音乐上成就了印象派作家的名誉。
在《花火》中,德彪西用他独到的笔触,魔鬼般的技巧,将大自然的五光十色、万紫千红,梦幻般地跃然纸上,犹如一幅色彩斑烂的印象主义油画。德彪西也娴熟的运用了多种印象派音乐创作的手法,将幻想中的盛大庆典焰火晚会上的声音、光亮、色彩、气氛、甚至情绪都作了生动而细腻的描绘,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听觉感官,从而导致视觉上的幻影,进而开启了听众丰富的想象力。
舒曼(1810-1856) R. Schumann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评论家。曾在莱比锡和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主要兴趣在于音乐和浪漫主义文学。他的价值在于其钢琴诗人的气质,他比肖邦更追求其文学内涵与哲学内涵,这使他的钢琴作品比肖邦更有一种朦胧美。但他过于精雕细凿,远没有舒伯特钢琴曲中那种诗意的浑然天成。舒曼的忧郁症过多地投入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中有一种“阴影美”,但也因此而缺少那种明亮与流畅感。舒曼位居最伟大的钢琴作曲大师之列,他以一系列富有诗意之作充实了钢琴音乐的文献,他的钢琴曲把古典的结构和浪漫的情趣融为一体。他的声乐和室内乐作品具有类似的优点,既清新富有活力,又极善抒情,这同样也是其管弦乐作品所具的特色。他的配器有时遭到过于浓重而流畅不足的批评,不少人例如马勒就曾作过“改进”其总谱的尝试,但当今的趋向则是更喜欢舒曼本人天趣昂然的原作。
幻想小曲集Fantasies-tücke,Op12
作于1837-1838年,共8首:1. 黄昏(Des Abands);2. 飞翔(Auf schwung);3. 为什么(Warum),缓慢而柔和地;4. 任性(Grilen),幽默地;5. 夜(In der Nachf),热情地;6. 寓言(Fabel);7. 梦之纠缠(Traumes Wirren),尽量生动地;8. 故事的终结(Emde von Lide),愉快的幽默。
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
李斯特 夜之和声 (12段超技练习曲之十一)
肖 邦 夜曲、摇篮曲、船歌
——中场休息——
德布西 月光曲、格拉达之夜、花火
舒 曼 幻想小曲集作品十二
贝多芬(1770-1827) L. Beethoven
贝多芬的伟大在于他开创了音乐上的浪漫主义,他的早期作品一方面是古典的,一方面是浪漫的,他开启了音乐从古典主义走向浪漫主义的大门,从而拓展了音乐的结构与表现力。在他的作品里,真正动人的是对他所崇尚的英雄、对大自然、对他自己,在各种不同景况下的各处不同角度不断进行的情感倾诉,展示了极为丰富的层次感与色彩感。
月光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 14
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升C小调(“月光”),Op.27.2,作于1801年。此标题据说出于莱斯达布(Rellstab, 1799-1860)对此曲第一乐章“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耀的湖面上荡漾小舟”的形容。此曲呈献给桂察蒂(Giulietta Guicciardi, 1784-1856),她当时是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曾对她一见倾心。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沉浸在爱情之中的产物,有人认为,此曲是贝多芬对桂察蒂爱心的写照。
共3个乐章:1. 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符来表达无边的幻象。在第一主题开始的中间部,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域,呈现躁动不安的情绪,然后主题又平静地走向第三段。2. 行板,降D大调,不属小步舞曲也不是谐谑曲,按李斯特形容,是“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花”,与第一乐章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和中段那种恍恍惚惚的情绪结合得极为和谐。3. 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奏鸣曲式。其第一主题有力而多少有点粗犷,这个主题的发展充分表达出一种激越、奔放的情感。尾奏相当大,一、二主题后,接着是幻想性的琶音而迈向花奏,经过短暂的慢板后表情越来越激增而收尾。
李斯特(1811-1886) Franz Liszt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幼年即成为钢琴神童,有钢琴炫技大师之称。他具有冲动的、充满激情和追求诗意的性格,其目标是完美的抒情表达方式,用他所说的“音调的神秘语言”来表现精神状态。李斯特与柏辽兹一样,强调音乐与文学性、诗意的结合,在他的心目中,“标题音乐”指一种与诗意的、描绘性的或甚至是叙述性的主题素材有联系的器乐,这种联系是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联想而获得。
他对音乐表现情感有精辟的认识:“音乐体现感情,但不像艺术中其它表现方式那样,尤其不像语言艺术那样强求结合思想,强求与思想竞争。音乐比展现心灵印象的其它手段有这个优点,并充分利用发挥了这一优势,使每个内心的冲动不用理性的帮助就能让人听见。理性的表现形式太单一,没有变化,至多只能证实或描写我们的感情;不能直接倾吐其全部浓郁的内涵,必须求助于形象和比拟。即使如此,也不过大致相近而已。音乐则相反,把感情的表现和浓郁内涵一下子和盘托出,音乐是具体化而能让人领会的感情实质;音乐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来接受,像一支标枪,像一道光束、一滴露珠、一个精灵弥漫我们的感觉,充满我们的心灵。”
夜之和声(12首超级练习曲之一)
Harmonie du Soir (from 12 Etudes d’execution Transcendante)
作于1851年,呈献给他的老师车尔尼,是充分展示他华丽的钢琴演奏技巧的作品,这部曲集李斯特有3次改订,共12首。“夜之和声”(Harmonies du Soir) 是其中的第11首,降D大调,小行板,舒曼对此曲评论:“很有魅力,是全曲集中最为印象性的旋律。”
肖邦(1810-1849) F. Chopin
波兰作曲家,其编号为第一号的作品是15岁时创作的《c小调回旋曲》,19岁创作《第二钢琴协奏曲》。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因对节奏的优秀感受力,他的钢琴作品充满从浪漫色彩和节奏变化中产生的诗意。作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中常常有激情与忧郁两种气质的对比。
夜曲Nocturne,Op27.1
在罗马时代,夜曲有“夜神”之意。其创始人,一般认为是Clementi(1752-1832)的学生、英国人Field(1782-1837),其夜曲名称,可能取自天主教会的“夜祷”。Field的一生作有21首夜曲,同样肖邦也是作有21首。但正如哈聂卡所说:“肖邦拓展和提高了Field形式,溶进戏剧气息,热情、使之更庄丽。Field的夜曲是朴素的牧歌形态,肖邦所努力的不是单纯的,而是经过装饰的,过于忧郁,具有东方气息。”尼尔斯评价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说:“充满了梦中饱满的甜蜜欢乐,那是把黄昏、夜的寂静,以及这产生的一切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首升c小调的夜曲作于1835年。第一段以柔声奏出暗淡的旋律,经种种转调后,情绪越来越不安;中段速度转快,出现悲痛的第二主题,它化解为明朗后再复归第一主题。这是肖邦夜曲中结构最大的一首。哈聂卡认为中段有贝多芬的风格,还有人认为,肖邦此曲的诗情“穿上了厚重的魔术外衣。”
降D大调摇篮曲Berceuse, Op.57
作于1843-1844年,出版于1845年,贯穿全曲的是全音音阶,旋律只有简单的乐念及对应的对位旋律,用充分技巧化的装饰与变奏不断进行。
升F大调船歌 Barcarolle Op.60
作于1845-1846年,这是纯粹威尼斯水乡著名的小船船夫之歌。创作此曲乃肖邦与乔治·桑的感情即将破灭之前,肖邦自认为这是“坐在船上,只知道自己天地的一对恋人,表现情意绵绵的戏剧性。”
——中场休息——
德彪西(1862-1918) C. Debussy
法国作曲家。他是音乐上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他在库普兰、马斯奈等人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影响下,凭借其对色彩的天才敏感,将莫奈、马奈、鲁诺瓦等法国印象派画派的手法运用于音乐,打破了浪漫派主题循序发展的方式,以色彩的印象作为发展的动机。德彪西对音乐发展的贡献在于为表达色彩的印象,使用了各种可能的音响组合,摒弃了不协和音必须先有准备后有解决的原则,以“层层叠叠”的技巧,通过“调色”的丰富变化,赋予作品以“斑斓”的印象。德彪西在他的创作中,还吸收了东方音乐的意境与西班牙舞曲、爵士乐的节奏,使其创作中的色彩感“曲径通幽”,以多变的节奏,颠覆了传统的大小调和声体系。
他的创作分为3个阶段。1892年前为创作个性形成期,这一阶段的德彪西热衷于不协和音的处理及奇妙的音响组合,一方面受瓦格纳半音主义和声、另一方面又受马斯奈甜赋、妩媚、与伤感融合的情调的影响,两者的融合并不和谐。1892-1905年为创作鼎盛期,其美学思想主要来自马拉美的影响,开始通过自己的节奏,借用东方的意境,表现诗、画、自然景物中意境朦胧的印象。1905-1917年为创作的晚期,作品多为钢琴音乐和室内乐。情绪上脱离了浮躁,手法更趋精致简洁,形式上回归库普兰的法国传统。
月光曲 Clair de Lune
出自钢琴套曲《贝加莫组曲》中的第3首,很有表情的行板。这是这样一首迷人的作品,它以轻盈的乐音描绘出这样一幅静寂怡人的意境———在空中浮动的融融月光,辐射到夜晚的每个角落,柔和地笼罩了万物。此曲灵感源于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同名诗篇,原诗描绘几个已故舞人在月光下跳着魔鬼般的舞蹈。不过德彪西的音乐着重于描绘月光的美丽与神秘。
格拉达之夜 The Evening in Granade
这是德彪西钢琴套曲《版画集》中的第2首作品,整个《版画集》充满异国情调和奇妙的风景,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在钢琴风格上,几乎达到了完美的地步。格拉达是西班牙的一个城市,描写夜幕降临,有曼陀林声从远处传来,有哈巴涅拉舞曲的节奏,表现出西班牙后巷夜市酒场的气氛,有浓烈的西班牙气息。
德彪西则是将种种印象联系在一起,采取了印象派画家处理光线的办法。从安达路西亚的花香和月色,摩尔人音乐所特有调式和那种古老深沉的悲切,丝毫不拘泥而又温雅柔和的节奏一直发展到放任不羁的高潮。在音乐的精细织体中,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吉他拨奏、响板的敲击、舞步的摇曳、急促的跺地声,而最后,成了从梦中传来的轻盈遥远的古代幻影。这首节奏鲜明且始终持续的舞曲,表现的是夜的阴影和一种生命的悲怆情调,巧妙应用延音踏板所产生的朦胧意境令人有一种梦幻感。
花火 12 Preludes Book 2 : Fireworks
这是德彪西的名作《前奏曲集》(Preludes)中二十四首前奏曲的代表作,是描绘“巴黎烟火场景”的音乐,一直是音乐会常演曲目,是他的钢琴音乐的精华,从此他在钢琴音乐上成就了印象派作家的名誉。
在《花火》中,德彪西用他独到的笔触,魔鬼般的技巧,将大自然的五光十色、万紫千红,梦幻般地跃然纸上,犹如一幅色彩斑烂的印象主义油画。德彪西也娴熟的运用了多种印象派音乐创作的手法,将幻想中的盛大庆典焰火晚会上的声音、光亮、色彩、气氛、甚至情绪都作了生动而细腻的描绘,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听觉感官,从而导致视觉上的幻影,进而开启了听众丰富的想象力。
舒曼(1810-1856) R. Schumann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评论家。曾在莱比锡和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主要兴趣在于音乐和浪漫主义文学。他的价值在于其钢琴诗人的气质,他比肖邦更追求其文学内涵与哲学内涵,这使他的钢琴作品比肖邦更有一种朦胧美。但他过于精雕细凿,远没有舒伯特钢琴曲中那种诗意的浑然天成。舒曼的忧郁症过多地投入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中有一种“阴影美”,但也因此而缺少那种明亮与流畅感。舒曼位居最伟大的钢琴作曲大师之列,他以一系列富有诗意之作充实了钢琴音乐的文献,他的钢琴曲把古典的结构和浪漫的情趣融为一体。他的声乐和室内乐作品具有类似的优点,既清新富有活力,又极善抒情,这同样也是其管弦乐作品所具的特色。他的配器有时遭到过于浓重而流畅不足的批评,不少人例如马勒就曾作过“改进”其总谱的尝试,但当今的趋向则是更喜欢舒曼本人天趣昂然的原作。
幻想小曲集Fantasies-tücke,Op12
作于1837-1838年,共8首:1. 黄昏(Des Abands);2. 飞翔(Auf schwung);3. 为什么(Warum),缓慢而柔和地;4. 任性(Grilen),幽默地;5. 夜(In der Nachf),热情地;6. 寓言(Fabel);7. 梦之纠缠(Traumes Wirren),尽量生动地;8. 故事的终结(Emde von Lide),愉快的幽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