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目介绍
一、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
  莫扎特(1756-1791)《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创作于1781年,那时正值临近莫扎特和康斯坦策结婚前,为此他加快了旅行的步伐。也正是在这一年,莫扎特和萨尔茨堡大主教毅然决裂,成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自由音乐家。本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 Allegro con spirito.充满精神的快板 第二乐章 Andante.行板 第三乐章 Allegro molto.很快的快板。关于这首作品还有许多传奇的经历,因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戈登·肖和弗朗西斯·劳谢尔的一项测试结果:听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奏鸣曲(K448)》,受试者的智商平均提高8至9分,所以从1993年开始,普通美国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把所有莫扎特作品一抢而光,拿回去给自己的宝宝听,这就是所谓的“莫扎特效应”。

二、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双钢琴组曲》
  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的《第二双钢琴组曲》OP.17是一部很雄壮感性的钢琴音乐作品,1901年作于意大利,具有很浓烈的“管弦乐意境”,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乐曲蕴含着温暖而浪漫炽热的宣叙调旋律。拉赫玛尼诺夫是“和声”运用的大师,运用大量功能和序列都新鲜的和弦,并且成功引用了民族传统的舞蹈节奏,赋予音乐主题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全曲分为4个乐章Ⅰ.引子:进行曲风格 Ⅱ.华尔兹:急板 Ⅲ.浪漫曲:小行板 Ⅳ.塔兰苔拉舞曲:急板

三、卢托斯拉夫斯基《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维托尔德·卢托斯拉夫斯基(1913-1994)波兰作曲家,由于其卓越的成就,被公认为20世纪下半叶东欧国家在国际乐坛上最活跃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一般都有较高的艺术质量,富于探索精神和独创性。其代表作是双钢琴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第一交响曲》、弦乐作品《序曲》、《管弦乐协奏曲》等。《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Variation on a Theme by Paganini,作于1941年,采用了帕格尼尼为小提琴而作的《24首随想曲》Op.1中的第24首“a小调”主题写成。史上众多作曲家如李斯特、舒曼、拉赫玛尼诺夫、勃拉姆斯等都为这个主题写作过不朽的名作,卢托斯拉夫斯基同样为这个主题写下了这首精彩的双钢琴作品,从而成为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四、皮亚佐拉《华丽的探戈》
  拉威尔(1875-1937)《大圆舞曲》:早在1906年,拉威尔就想模仿约翰·斯特劳斯的华尔兹风格,自己便立志要作出一首自己喜欢的华尔兹舞曲,作者最初为写出的部分草稿取名为《维也纳》。但是,现今看来这首作品所含有的内容,看来却是作者在经历过战争的悲剧和精神的危机之后才产生出来的。1919年冬天,他着手重新改写他的旧作《维也纳》,并把它改名为《圆舞曲》。这首乐曲起先使用两架钢琴演奏的音乐会去,后来作者应俄罗斯舞剧团之约,把这首钢琴曲用作舞蹈音乐改编为管弦乐曲。拉威尔在他的自传体笔记中说过“我构思这首《圆舞曲》,是对维也纳圆舞曲的一种颂赞,这维也纳圆舞曲在我心目中是同幻想与宿命的急剧转换的感觉混合在一起的。”

五、巴托克《双钢琴组曲》
  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 1881-1945),匈牙利作曲家。他的创作植根于匈牙利民间音乐传统,充满节奏活力,想象丰富。在其生前并未得到更多人的认可,逝世后才为世人重视,被列为20世纪一流的作曲家之一。这首《双钢琴组曲》作品改编自作者于1905—1907年在维也纳创作的交响组曲作品op.4, 完成于1941年的早秋。1942年1月6日,巴托克与其妻于芝加哥首次将这首作品呈现给听众,而后多次在他的巡回音乐会中演奏。

六、拉威尔《大圆舞曲》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1921-1992),阿根廷著名作曲家以及优秀的班多纽手风琴独奏家。他的音乐带有鲜明的个人烙印,充满着自创的独特“语言”。他将探戈音乐从通俗流行的舞蹈伴奏音乐提升为可以单独在舞台上展示的具有高度艺术性,并能表达深刻哲理的纯音乐形式,并由此创立了“新探戈音乐”乐派,成为阿根廷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及南美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1982年,皮亚佐拉为大提琴和钢琴创作了《华丽的探戈》Le Grand Tango,题献给俄罗斯大提琴家罗斯特落波维奇,並于1990年在新奥尔良亲自首演。和皮亚佐拉的其他一样,这首探戈弥漫着一种绝世风华和高贵的声音,由一种华丽的忧郁,笼罩着交织旋转的一双跳舞的脚。之后由日本作曲家山本京子改编成双钢琴版本。
2025年9月
S
M
T
W
T
F
S
 
1
2
3
4
8
9
11
15
16
17
18
21
22
23
24
25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