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语言表演艺术家姚锡娟与“唐宋名篇”
近日,著名的语言艺术家姚锡娟接受了广州电视台的采访。姚锡娟作为当年朗诵音乐会的表演者,对15年前的演出盛况依然记忆犹新。我们不妨随她的讲述回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唐宋名篇!
主持人(简称 Q),姚锡娟(简称 Y)
Q:能和我们描述一下当年您受到主办方邀请时的心情吗?
Y:在1999年以前,我基本上从来没有在舞台上念过类似的古典诗文。在受到北京方面的邀请时,我就觉得这种形式非常新颖,但同时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Q:还记得当年您朗诵的篇目是什么吗?
Y:当时我朗诵的作品是《春江花月夜》、《望海潮》。像朗诵所有其他的作品一样,我首先必须要理解它。所以在那时候,像《春江花月夜》这样的作品,在理解方面我下了很多功夫。当年我拜访了中山大学中文系的黄天骥教授,还有文联刘斯奋主席的父亲刘逸生先生等等,一一向他们请教,借来相关的书籍认认真真地看。一段时间过去,我开始慢慢地深入理解这些诗歌了。但是开口念的时候,还是有些不自信。
Q:那后来是怎么克服这种不自信的呢?
Y:后来到了北京,已经是演出前了,我主动去请教孙道临老师,问他怎样才能念好这些诗词。因为我比较偏爱戏曲,而且觉得唐诗宋词也有一种古风戏曲的感觉,所以在朗诵的时候也就不自觉地带入了这种唱腔。
孙道临老师听了我的朗诵后,就说:“你的朗诵有点像吟诵。”当时我对吟诵也没什么概念,脑子里满是问号,什么是吟诵?孙老师见我有点困惑,就亲自给我示范朗诵的方法,还讲解起诗词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这三句中“滟滟随波千万里”一句之后,你的心里仿佛突然有了一种触动,好像这夜晚的月光照到了千里之外,然后就有了“何处春江无月明!”,处处都能看到这轮明月,于是触景生情……”。
Q:孙道临老师给您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Y:现在回想起来,孙老师当时是想教我,在朗诵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调动起来:开始的时候诗人只是在江边,看着水面,然后一句又一句地吟着,但是内心深处的情也开始一点点聚积起来,最后一定要将自身带入到诗人当时的情境中。这个点拨让我受益终身,印象非常深刻,也让我对古典诗词的态度有了非常大的转变。
我父亲他们那一代也是非常喜欢朗诵古代诗词的。我还记得小时候他拼命给我灌输学习古代诗词的观念,但那时候我总是听不进去。但孙老师的这次指导,却让我终生难忘。
当年我来广州之前,和父亲道别,他这样对我说:“你就要去广州了,往后见面就难了。以后每年中秋,当你想家的时候,记得抬头看一看天上的月亮,我在上海也能看到这轮明月的。”其实这就是一种古人的情怀,是真正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Q:您觉得唐宋名篇朗诵音乐会的亮点有哪些?
Y:首先当然是前面我们提到过的朗诵,唐宋名篇的文化魅力是永恒的。其次是主持词。1999年,胡占凡老师曾担任唐宋名篇(朗诵音乐会)总撰稿人。今年的主持人是方明老师,两人的文学修养和文字水平都非常高!这种主持词和一般的还不太一样,因为必须要原创,而且要很有文采,才能和整个演出的格调保持协调。此外,那些委约原创的音乐作品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亮点。
Q:能和我们分享当年演出筹备时一些难忘的花絮吗?
Y:(笑)确实有很多难忘的小故事。因为在当时这种形式是史无前例的,不仅对观众,对我们表演者,也一样非常的新鲜。也正因为新鲜,所以大家都很兴奋。
我记得有一次演出刚结束,有位观众跑到后台很激动地告诉我:“诗里面这个字念的非常好!这个字可以读一声的胜,也可以读四声的胜,但是在《春江花月夜》里面,“青枫浦上不胜愁”里面的“胜”应该读一声,"不胜愁",你念对了,太好了!”我当时听到这番话,真是既高兴又感动。
Q:15年后唐宋名篇朗诵音乐会重回舞台,有什么新的看点吗?
Y:首先是指挥。今年是郑小瑛老师担任指挥。郑小瑛老师已经80多岁了,之前也在我们的朗诵音乐会上担任过指挥,一起去过全国20多个省市。郑小瑛老师可以算得上是我们国家最伟大的女指挥家,她也很久没来广州了。
另外一个是关于我自己的。参加这个演出,我本人获益匪浅,而且受益终生。从以前有些生疏,到现在的纯熟,我一直在不断改进。而对于《春江花月夜》这部作品,我也修正了不少地方,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都有所提升,相信其他表演者也同样如此。希望到时候能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感受。
主持人(简称 Q),姚锡娟(简称 Y)
Q:能和我们描述一下当年您受到主办方邀请时的心情吗?
Y:在1999年以前,我基本上从来没有在舞台上念过类似的古典诗文。在受到北京方面的邀请时,我就觉得这种形式非常新颖,但同时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Q:还记得当年您朗诵的篇目是什么吗?
Y:当时我朗诵的作品是《春江花月夜》、《望海潮》。像朗诵所有其他的作品一样,我首先必须要理解它。所以在那时候,像《春江花月夜》这样的作品,在理解方面我下了很多功夫。当年我拜访了中山大学中文系的黄天骥教授,还有文联刘斯奋主席的父亲刘逸生先生等等,一一向他们请教,借来相关的书籍认认真真地看。一段时间过去,我开始慢慢地深入理解这些诗歌了。但是开口念的时候,还是有些不自信。
Q:那后来是怎么克服这种不自信的呢?
Y:后来到了北京,已经是演出前了,我主动去请教孙道临老师,问他怎样才能念好这些诗词。因为我比较偏爱戏曲,而且觉得唐诗宋词也有一种古风戏曲的感觉,所以在朗诵的时候也就不自觉地带入了这种唱腔。
孙道临老师听了我的朗诵后,就说:“你的朗诵有点像吟诵。”当时我对吟诵也没什么概念,脑子里满是问号,什么是吟诵?孙老师见我有点困惑,就亲自给我示范朗诵的方法,还讲解起诗词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这三句中“滟滟随波千万里”一句之后,你的心里仿佛突然有了一种触动,好像这夜晚的月光照到了千里之外,然后就有了“何处春江无月明!”,处处都能看到这轮明月,于是触景生情……”。
Q:孙道临老师给您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Y:现在回想起来,孙老师当时是想教我,在朗诵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调动起来:开始的时候诗人只是在江边,看着水面,然后一句又一句地吟着,但是内心深处的情也开始一点点聚积起来,最后一定要将自身带入到诗人当时的情境中。这个点拨让我受益终身,印象非常深刻,也让我对古典诗词的态度有了非常大的转变。
我父亲他们那一代也是非常喜欢朗诵古代诗词的。我还记得小时候他拼命给我灌输学习古代诗词的观念,但那时候我总是听不进去。但孙老师的这次指导,却让我终生难忘。
当年我来广州之前,和父亲道别,他这样对我说:“你就要去广州了,往后见面就难了。以后每年中秋,当你想家的时候,记得抬头看一看天上的月亮,我在上海也能看到这轮明月的。”其实这就是一种古人的情怀,是真正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Q:您觉得唐宋名篇朗诵音乐会的亮点有哪些?
Y:首先当然是前面我们提到过的朗诵,唐宋名篇的文化魅力是永恒的。其次是主持词。1999年,胡占凡老师曾担任唐宋名篇(朗诵音乐会)总撰稿人。今年的主持人是方明老师,两人的文学修养和文字水平都非常高!这种主持词和一般的还不太一样,因为必须要原创,而且要很有文采,才能和整个演出的格调保持协调。此外,那些委约原创的音乐作品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亮点。
Q:能和我们分享当年演出筹备时一些难忘的花絮吗?
Y:(笑)确实有很多难忘的小故事。因为在当时这种形式是史无前例的,不仅对观众,对我们表演者,也一样非常的新鲜。也正因为新鲜,所以大家都很兴奋。
我记得有一次演出刚结束,有位观众跑到后台很激动地告诉我:“诗里面这个字念的非常好!这个字可以读一声的胜,也可以读四声的胜,但是在《春江花月夜》里面,“青枫浦上不胜愁”里面的“胜”应该读一声,"不胜愁",你念对了,太好了!”我当时听到这番话,真是既高兴又感动。
Q:15年后唐宋名篇朗诵音乐会重回舞台,有什么新的看点吗?
Y:首先是指挥。今年是郑小瑛老师担任指挥。郑小瑛老师已经80多岁了,之前也在我们的朗诵音乐会上担任过指挥,一起去过全国20多个省市。郑小瑛老师可以算得上是我们国家最伟大的女指挥家,她也很久没来广州了。
另外一个是关于我自己的。参加这个演出,我本人获益匪浅,而且受益终生。从以前有些生疏,到现在的纯熟,我一直在不断改进。而对于《春江花月夜》这部作品,我也修正了不少地方,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都有所提升,相信其他表演者也同样如此。希望到时候能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感受。

相关音乐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