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乐名家客风·出水莲——广东汉乐音乐会
“乐圣”何育斋
何育斋1886年生于广东省大埔县,自幼聪颖、好学,性高洁、精音律,尤善古筝。大埔县“和弦索”(小型的音乐合奏)活动遍及城乡,他的名字因此家喻户晓,被人们称之为“乐圣”。不管他到哪里“和弦索”,人们总是聚精会神地倾听,直到深夜都不散。他编定了《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六十首, 还在广州设立“潮梅音乐社”,集中客家汉乐名家誉省内各派音乐进行交流,让省内外地人们了解和认识客家汉乐。
何育斋轶闻
据说,何育斋晚年居住家中,生活清苦,但他依然致力汉乐的研究,乐于传艺授徒。家中总少不了几位求教音乐的可人。
有时候,他正在房里弹着三弦,家里人告诉他 来了客人,如果不是稀客,他就一定不放下三弦出房,而是用三弦弹出“6 3 6 3”的乐音,因为这与“请进请进”相谐,客人会意就掀帘而入了。
箫王饶托生
饶托生1884年生于广东省大埔县,自幼聪慧,喜音乐,不爱诗书经史,虽贵为公子,不好功名,沉醉于管弦,尤喜吹箫(竹笛),日奔逐于梨园戏院,其父常认为他有损家风。饶托生天性浪漫,不管家训如何严格,仍对竹笛情有独钟。
一日他在广州天字码头见有一个老人在卖竹笛,就前往试吹几曲,老者说,“我卖了十几年的箫,没听过这么好听的声音。”又见他人才潇洒,风度翩翩,于是邀请他到家中,将自己的玉嘴斑竹彩箫相赠,还留他在家,用独家秘艺指点了他几天,从此饶托生箫技日进,无曲不精。民国时候,饶托生应邀在省府吹奏竹笛,当时的陈主席听话大为赞赏,称为“粤乐箫王”,并即席亲书“阳春一曲动羊城”相赠。从此箫王之名传扬于粤海。
何育斋与饶托生的故事
何育斋和饶托生是通过演奏汉调清乐而成为至交的。一次,何育斋在饶托生家附近听到悠然的丝弦声,忍不住加入其中,在场的饶托生气恼有人打扰,便取下竹笛以表抗议。不料,随着乐曲的进行,两人由互相攻击,到互相应和,最后,互相敬佩不已。从此两人一见如故,天天双双和鸣。他们的感情和谐融洽得就像他们演奏的乐曲一般。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等何育斋要离开的时候,两人决定再合奏一首,不料这送别的曲子一奏就奏了十几天,何育斋最后只能偷偷藏起饶托生的笛子,不让那动人的笛声将自己的魂儿摄去,才得以离开。
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
罗九香(1902-1978),中国广东省大埔人,被誉为客家筝派最重要的典型代表。是他,第一位在中国音乐舞台上向海内外介绍客家古筝艺术,使这个鲜为人知的传统古筝流派得以名扬天下、深入人心;是他,第一位在高等音乐学府(天津音乐学院和广州音专)传授客家古筝,培养了一批日后成为当今古筝界栋梁得英才,使客家筝后继有人、世代传承;是他,第一位把客家筝的演奏灌制成唱片,发行到海内外,使客家筝艺术得以保存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罗九香使客家筝成为当代中国筝坛大家熟知的传统流派之一。由于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伦敦和华盛顿出版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这部国际公认的具有最高学术权威的音乐辞典收录了他的音乐生平和业绩。
罗九香学筝佚事
说起罗九香学筝,确实有些偶然。21岁那年,在家乡任教的罗九香,常常见到一位身负古筝走街闯巷的盲人,觉得他演奏的古筝十分动听,出于音乐的共鸣心理及对新鲜事务的好奇心,罗九香重要拜这位盲人先生为师——这就是罗九香学筝的启蒙老师,也是他步入音乐事业道路的开始和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次年,他赋闲在家,即随有乐圣之誉的何育斋学习古筝和民间音乐,达5年之久。
罗九香四大弟子——饶宁新、罗德栽、罗曾优、罗曾良
饶宁新
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汉乐筝家之一,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省协古筝学会副会长。广东中华广东音乐基金理事。大埔县汉乐研究会顾问,香港蓓蕾艺术中心顾问。
饶宁新出生于广东大埔县,自幼得到其父,广东汉乐一代名师饶丛举的熏陶,学习扬琴和古筝。饶氏于1965年在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毕业,先后师从潮乐筝家苏文贤和汉乐筝家罗九香,尽得广东汉乐筝和潮州筝的真传。后又得著名筝家曹正、赵玉斋的指点,筝艺大进。
饶氏的古筝演奏技巧全面、功底深厚、手法细致、情感丰富而内在,现已成为汉乐筝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音乐评论家说他的演奏“如诗如画,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罗德栽
中国笛、箫、演奏家、教育家、民族音乐学家,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特聘研究员,笛子硕士研究生导师。
1940年出生于广东大埔县。1963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后在广州音专(星海音乐学院前身)任教。曾任星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学报》副主编。现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汉乐研究会会长。
罗德栽先生擅长笛、箫、笙、客家筝、椰胡等乐器。编著有《广东汉乐三百首》等一批书谱,灌录《出水莲》、《客家汉乐精华——罗德栽笛笙箫独奏专辑》《客家汉乐》、《客家筝派——罗德栽独奏专辑》和《罗德栽讲演笛子演奏基础教程》等音像制品。1989年起应邀为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和中国民俗文化村两大旅游景区设计、编辑和制作环境音乐。1993年担任深圳锦绣中华编钟乐团团长,并率团赴香港参加亚洲艺术节中国音乐周演出活动。1999年6月和9月先后应邀率团赴台湾和新加坡举行汉乐专场演奏会。11月又应香港市政局邀请担任团长兼艺术总监率广东省汉乐演奏团赴香港参加“香港中华艺术节”演出活动。
罗曾优
1943年生,广东大埔县人。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汉乐研究会理事、大埔县汉乐研究会副会长、县第六届政协委员。毕业于汕头戏学校、曾受古筝大师罗九香的悉心指导、擅长头弦、三弦、琵琶、古筝演奏。
罗先生1966年开始从事专业戏曲表演。1978年参加广东省音乐演出周。由中国唱片社录制出版广东汉乐“百家春”等十多集唱片、代表作有头弦领奏“琵琶词”等。1989年首届市艺术节获汉剧“清风谣”音乐唱腔设计音乐奖。1999年应邀赴新加坡举行“古韵遗音”汉乐专场演奏会。同年应邀参加香港“中华艺术节”。2002年应星海音乐学院邀请参加“纪念罗九香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音乐会”。2004年参加“客风·出水莲”大埔广东汉乐大型音乐会。
罗曾良
1936年出生,广东大埔县人。汉乐演奏家,现任广东大埔县汉乐研究会常务理事。
罗先生自幼师从汉乐名家罗协鸿,后受古筝大师罗九香较长时间的指导、在其熏陶下,技艺日进。在长期汉乐演奏中,博取所长,潜心钻研并能掌握多种乐器的演奏如头弦、三弦、洋琴、椰胡等,在汉乐同仁中素有“三弦王”之称誉。
1962年代表大埔业余组,参加梅州地区汉乐演奏比赛,曲目“百家春”荣获最高的一等奖。由中国唱片社和广东省音像出版社录制出版了大量的汉乐磁带、唱片及CD片,代表作有头弦领奏“玉连环”、“挑帘”等。2002年应星海音乐学院的邀请,组团带队,代表罗九香家乡的乐队在学院音乐厅举行专场汉乐演奏会而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专家的好评。
罗先生毕生为汉乐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而精益求精,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其长子肖晨光(随母姓)在其的严教下已成为著名的唢呐演奏家。
何育斋1886年生于广东省大埔县,自幼聪颖、好学,性高洁、精音律,尤善古筝。大埔县“和弦索”(小型的音乐合奏)活动遍及城乡,他的名字因此家喻户晓,被人们称之为“乐圣”。不管他到哪里“和弦索”,人们总是聚精会神地倾听,直到深夜都不散。他编定了《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六十首, 还在广州设立“潮梅音乐社”,集中客家汉乐名家誉省内各派音乐进行交流,让省内外地人们了解和认识客家汉乐。
何育斋轶闻
据说,何育斋晚年居住家中,生活清苦,但他依然致力汉乐的研究,乐于传艺授徒。家中总少不了几位求教音乐的可人。
有时候,他正在房里弹着三弦,家里人告诉他 来了客人,如果不是稀客,他就一定不放下三弦出房,而是用三弦弹出“6 3 6 3”的乐音,因为这与“请进请进”相谐,客人会意就掀帘而入了。
箫王饶托生
饶托生1884年生于广东省大埔县,自幼聪慧,喜音乐,不爱诗书经史,虽贵为公子,不好功名,沉醉于管弦,尤喜吹箫(竹笛),日奔逐于梨园戏院,其父常认为他有损家风。饶托生天性浪漫,不管家训如何严格,仍对竹笛情有独钟。
一日他在广州天字码头见有一个老人在卖竹笛,就前往试吹几曲,老者说,“我卖了十几年的箫,没听过这么好听的声音。”又见他人才潇洒,风度翩翩,于是邀请他到家中,将自己的玉嘴斑竹彩箫相赠,还留他在家,用独家秘艺指点了他几天,从此饶托生箫技日进,无曲不精。民国时候,饶托生应邀在省府吹奏竹笛,当时的陈主席听话大为赞赏,称为“粤乐箫王”,并即席亲书“阳春一曲动羊城”相赠。从此箫王之名传扬于粤海。
何育斋与饶托生的故事
何育斋和饶托生是通过演奏汉调清乐而成为至交的。一次,何育斋在饶托生家附近听到悠然的丝弦声,忍不住加入其中,在场的饶托生气恼有人打扰,便取下竹笛以表抗议。不料,随着乐曲的进行,两人由互相攻击,到互相应和,最后,互相敬佩不已。从此两人一见如故,天天双双和鸣。他们的感情和谐融洽得就像他们演奏的乐曲一般。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等何育斋要离开的时候,两人决定再合奏一首,不料这送别的曲子一奏就奏了十几天,何育斋最后只能偷偷藏起饶托生的笛子,不让那动人的笛声将自己的魂儿摄去,才得以离开。
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
罗九香(1902-1978),中国广东省大埔人,被誉为客家筝派最重要的典型代表。是他,第一位在中国音乐舞台上向海内外介绍客家古筝艺术,使这个鲜为人知的传统古筝流派得以名扬天下、深入人心;是他,第一位在高等音乐学府(天津音乐学院和广州音专)传授客家古筝,培养了一批日后成为当今古筝界栋梁得英才,使客家筝后继有人、世代传承;是他,第一位把客家筝的演奏灌制成唱片,发行到海内外,使客家筝艺术得以保存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罗九香使客家筝成为当代中国筝坛大家熟知的传统流派之一。由于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伦敦和华盛顿出版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这部国际公认的具有最高学术权威的音乐辞典收录了他的音乐生平和业绩。
罗九香学筝佚事
说起罗九香学筝,确实有些偶然。21岁那年,在家乡任教的罗九香,常常见到一位身负古筝走街闯巷的盲人,觉得他演奏的古筝十分动听,出于音乐的共鸣心理及对新鲜事务的好奇心,罗九香重要拜这位盲人先生为师——这就是罗九香学筝的启蒙老师,也是他步入音乐事业道路的开始和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次年,他赋闲在家,即随有乐圣之誉的何育斋学习古筝和民间音乐,达5年之久。
罗九香四大弟子——饶宁新、罗德栽、罗曾优、罗曾良
饶宁新
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汉乐筝家之一,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省协古筝学会副会长。广东中华广东音乐基金理事。大埔县汉乐研究会顾问,香港蓓蕾艺术中心顾问。
饶宁新出生于广东大埔县,自幼得到其父,广东汉乐一代名师饶丛举的熏陶,学习扬琴和古筝。饶氏于1965年在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毕业,先后师从潮乐筝家苏文贤和汉乐筝家罗九香,尽得广东汉乐筝和潮州筝的真传。后又得著名筝家曹正、赵玉斋的指点,筝艺大进。
饶氏的古筝演奏技巧全面、功底深厚、手法细致、情感丰富而内在,现已成为汉乐筝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音乐评论家说他的演奏“如诗如画,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罗德栽
中国笛、箫、演奏家、教育家、民族音乐学家,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特聘研究员,笛子硕士研究生导师。
1940年出生于广东大埔县。1963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后在广州音专(星海音乐学院前身)任教。曾任星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学报》副主编。现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汉乐研究会会长。
罗德栽先生擅长笛、箫、笙、客家筝、椰胡等乐器。编著有《广东汉乐三百首》等一批书谱,灌录《出水莲》、《客家汉乐精华——罗德栽笛笙箫独奏专辑》《客家汉乐》、《客家筝派——罗德栽独奏专辑》和《罗德栽讲演笛子演奏基础教程》等音像制品。1989年起应邀为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和中国民俗文化村两大旅游景区设计、编辑和制作环境音乐。1993年担任深圳锦绣中华编钟乐团团长,并率团赴香港参加亚洲艺术节中国音乐周演出活动。1999年6月和9月先后应邀率团赴台湾和新加坡举行汉乐专场演奏会。11月又应香港市政局邀请担任团长兼艺术总监率广东省汉乐演奏团赴香港参加“香港中华艺术节”演出活动。
罗曾优
1943年生,广东大埔县人。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汉乐研究会理事、大埔县汉乐研究会副会长、县第六届政协委员。毕业于汕头戏学校、曾受古筝大师罗九香的悉心指导、擅长头弦、三弦、琵琶、古筝演奏。
罗先生1966年开始从事专业戏曲表演。1978年参加广东省音乐演出周。由中国唱片社录制出版广东汉乐“百家春”等十多集唱片、代表作有头弦领奏“琵琶词”等。1989年首届市艺术节获汉剧“清风谣”音乐唱腔设计音乐奖。1999年应邀赴新加坡举行“古韵遗音”汉乐专场演奏会。同年应邀参加香港“中华艺术节”。2002年应星海音乐学院邀请参加“纪念罗九香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音乐会”。2004年参加“客风·出水莲”大埔广东汉乐大型音乐会。
罗曾良
1936年出生,广东大埔县人。汉乐演奏家,现任广东大埔县汉乐研究会常务理事。
罗先生自幼师从汉乐名家罗协鸿,后受古筝大师罗九香较长时间的指导、在其熏陶下,技艺日进。在长期汉乐演奏中,博取所长,潜心钻研并能掌握多种乐器的演奏如头弦、三弦、洋琴、椰胡等,在汉乐同仁中素有“三弦王”之称誉。
1962年代表大埔业余组,参加梅州地区汉乐演奏比赛,曲目“百家春”荣获最高的一等奖。由中国唱片社和广东省音像出版社录制出版了大量的汉乐磁带、唱片及CD片,代表作有头弦领奏“玉连环”、“挑帘”等。2002年应星海音乐学院的邀请,组团带队,代表罗九香家乡的乐队在学院音乐厅举行专场汉乐演奏会而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专家的好评。
罗先生毕生为汉乐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而精益求精,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其长子肖晨光(随母姓)在其的严教下已成为著名的唢呐演奏家。

相关音乐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