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星海和它的朋友圈(四)
普雷特涅夫
勃拉姆斯
尤卡-佩卡·萨拉斯特
作为广州最出名的文化地标之一,星海音乐厅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迎来众多国际国内的大师级音乐家和演奏家。他们携传奇而来,又让星海成为传奇的延续地。本月,我们将一起回顾今年内造访星海的12位大师级音乐家以及他们留下的美妙音符。
普雷特涅夫
(俄罗斯钢琴家,1957-)
(俄罗斯钢琴家,1957-)
作为贝多芬作品的最佳诠释者之一,此次演奏贝多芬最受欢迎的《暴风雨奏鸣曲》,同时为了纪念斯克里亚宾100周年冥诞,还特别准备了诚意十足的24首前奏曲。
乐评人是这样评价的:普雷特涅夫一下手便让人眉头一皱,《第十钢琴奏鸣曲》的首乐章是快板,但普雷特涅夫却把它弹成行板,作品中的趣味几乎被尽数抽去,令人感叹的弱奏、缓慢的速度、绵长的线条、清丽的触键和个性化的分句等等,都让这部奏鸣曲充满了迟暮的气息。次乐章的三个变奏则是普雷特涅夫开始“玩游戏”的时候,缓慢、精细且变化多端的诠释让这个乐章产生了不易察觉的趣味。第三乐章却又令人疑惑,全然没有谐谑的感觉,弹得沉重了些,但是却有着非一般的音色和乐句处理,以及让人感动的弱奏和踏板的使用。迟暮的色彩在这个乐章中蔓延开去,像是已然超脱,喜怒哀乐无所谓,平静才是最好的选择。我对普雷特涅夫在这部作品中的弱奏处理印象深刻,每一个柔情的瞬间都值得被纪念。他对于作品的处理颇为符合伊贡诺夫体系的审美,美学意趣之高令我想起施赫宾娜,后者在苏联唱片文献中为数不多的录音让人深为感动。
《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可能是大家最为关注的曲目,毕竟这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比较著名且也被很多人喜欢的作品,估计不少人听之前都在期待所谓“突破”,但分明听到的是意趣。普雷特涅夫呈现的“暴风雨”可不是莎士比亚笔下那突如其来的凶猛的海上风暴,而是逐渐积聚且连绵的风雨。首乐章的变化对比不能说强烈,毕竟普雷特涅夫演奏首乐章的快板也并非惊涛骇雷,而是拍窗风雨而已。这种变化并不强调冲击力和戏剧性,而是强调对更加细致的钢琴演奏艺术探求,这比大开大合式的演奏更为考验钢琴家的功力,必须再说普雷特涅夫的弱奏实在太好,每一个弱奏都像是要把人的魂魄从身体里勾出去,而这样的效果必须是建立在合理且富有想象力的分句和独特的审美之上。全场最为惊艳的瞬间,来自于次乐章最后一个小节的弱奏,当中尽是哀叹悲悯之情,也有感情被不断打断的忧郁;但乐句的运行依然是超然脱俗。第三乐章中,清晰透彻的层次和美妙音色都让人叹为观止,突出内声部的弹法有着独特的意趣,录音里面哪会有人这么弹啊。总之借用朋友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该有的都有了。”
下半场的斯克里亚宾《二十四首前奏曲》应当说是最为令人期待的部分了,就斯克里亚宾的《二十四首前奏曲》而言,在世的钢琴家里面应当不会有多少人可以比他弹得更好。他的音色层次丰富,色彩斑斓,听起来有一种水墨般的空灵感,在大厅中凝转而化不开,泛着淡淡的迟暮之气,就像他演奏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一样。《二十四首前奏曲》下来大概是半个小时左右,比他早年的录音和录像要快了不少,但意境、深度和艺术水平有增无减。不得不说下半场的体验如梦如幻,顶级斯克里亚宾前奏曲要求钢琴家的演奏处理非常细致,有非常丰富的层次和色彩,而这恰恰是伊贡诺夫支系最鲜明的特点之一。
返场加演斯克里亚宾的《升c小调练习曲》,普雷特涅夫的音色和处理实在是极佳,线条绵长自然,细腻丰富。而后又在加演肖邦的《降d大调夜曲》,美轮美奂,却不知为何隐隐然透露着悲戚的告别之意。不禁让人觉得,大概自此之后,便也是无法再见了。
此去经年,便是良辰美景虚设啊。
10月13日·钢琴大师普雷特涅夫独奏音乐会,演出曲目:贝多芬第10、第17奏鸣曲,斯克里亚宾24首前奏曲
谢胤杰(乐评人):喜怒哀乐无所谓,平静才是最好的选择
勃拉姆斯
尤卡-佩卡·萨拉斯特
(德国作曲家,1833-1897)
尤卡-佩卡·萨拉斯特
(德国作曲家,1833-1897)
这是广州古典音乐演出历史上第一次有来访乐团将某位作曲家的全本交响曲搬上舞台。
这四部交响曲,就其各自性情而言,也恰好能够成为一个全体的四个乐章:《第一》追求雄壮而有极大的气势,《第二》像是秀气的抒怀乐章;《第三》的性情又像与第二构成比照的谐谑乐章,《第四》是一种深入的检查,具外向性的张力。这四首作品十分完满地分离,仿佛又极具匠心地总结了交响曲方式的全部魅力。
萨拉斯特对《第三交响曲》的处理还真有点西贝柳斯:冷峻决绝的音乐线条和乐想、明晰可闻的细节、清晰的思路以及冷静理智的态度,譬如原本应该慢条斯理的第三乐章在萨拉斯特手下简直快刀砍乱麻,主题开始那段由大提琴演奏的旋律干净利落得太不寻常了。乐曲结尾依然是快人快语,但也不过火:没有过度爆炸性的音响,但处处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最后那个具有怀旧色彩的F大三和弦也感觉有些轻描淡写,别人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到了萨拉斯特手里, 大概就仅仅是“敬往事一杯酒,此生再也不回头”了。
总的来说,萨拉斯特的勃拉姆斯入骨且让人无所适从的冷峻,他用芬兰式的思维来调控这支发出德奥声音的乐团。很难想象可以在广州听到这样的勃拉姆斯。喜不喜欢见仁见智,但是喜欢者中,不知道多少人可以听得出在闪着寒光的铜管、温厚富有层次的弦乐以及入木三分的定音鼓等等的后面,是萨拉斯特冷峻的风格和决绝的乐想。
谢胤杰(乐评人):敬往事一杯酒,此生再也不回头
尤卡-佩卡·萨拉斯特
(芬兰指挥家,1956-)
(芬兰指挥家,1956-)
过去十年,我和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一直保持密切的合作。2010年我和乐团签订三年首席指挥合约之后,这种关系得到进一步确立。在我到来的第一个乐季,勃拉姆斯、贝多芬、勋伯格、布鲁克纳以及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是音乐会的核心曲目。正是透过这些作曲家,我们建立起对声音和音乐风格的共识。
我非常尊敬勃拉姆斯这位作曲大师,在交响曲创作方面他是贝多芬的继承者,同时他有着个性化的音乐语言。他在音乐形式方面保持着古典风格,同时又传递出浪漫的音乐信息。现代人内心很复杂,而勃拉姆斯能够同时表现乐观和悲观的情绪,我觉得现代人欣赏勃拉姆斯音乐也会很有体会。
音乐会后有评论认为,作为芬兰人,我的风格并不是“大众口味”。“他并不太喜欢任由音乐感情泛滥,雄伟宏大的乐曲在他棒下并不显得火爆,他冰冷有力地塑造着旋律线,但却不乏令人感动的瞬间。在《第一交响曲》末乐章主题中,他保持着克制和冷静,作为诉说勃拉姆斯人生中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象征,不少指挥都选择让乐团在这里开始逐渐向上攀登,然后用管弦乐团爆发出的庞大音响去冲击听众的感官。不过他倒是没有这样做,乐团在最动人的段落始终没有出现过火的煽情,似乎这是要避免乐团走向失控,这种在激情之处保持着适当克制的态度,这才是艺术的高境界。”
10月10日·指挥大师尤卡-佩卡·萨拉斯特与西德广播交响乐团,演出曲目:勃拉姆斯四部交响曲
谢胤杰(乐评人):他在激情之处仍然保持克制和冷静
图片由星海音乐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