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步步进阶 从高大上到高精尖

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



钢琴家朱晓玫





  最近一位略显神秘、公众并不熟知的钢琴家朱晓玫在微信朋友圈屡次被提及。她到中国演出的消息被疯转。这位年过六旬的钢琴家,经历坎坷,学琴过程波折,45岁才大器晚成,在国外万众追捧,堪称一段励志传奇,她的传奇经历被乐迷津津乐道,而她淡泊平和、专注于艺术的个性也让乐迷如痴如醉。于是乎听朱晓玫现场演奏成了一种情怀、格调以及感受真正艺术精神的象征。

  朋友圈转发关于朱晓玫的一切似乎都暗藏这样的潜台词“即使在高大上的古典音乐领域,我也并不是一个流俗的听众”。由于古典音乐天然的高大上调性,所以听一场交响乐,看一场歌剧,本身就会显得让你的品位甩出《小苹果》、《我的滑板鞋》爱好者几条街,但即使如此,能在发朋友圈时掌握一些诀窍,立刻会让你成为高大上中的高精尖。

  策划:苏蕾

  撰文:本报记者 李渊航

  装与不装

  习惯就好

  李渊航

  信息时代,你在社交媒体呈现的形象基本塑造了你在朋友眼中的形象,在朋友圈、微博发东西也成了自我包装或宣扬格调的绝佳手段。

  很多朋友喜欢在朋友圈晒高大上,吃个日料,喝个红酒,听个交响乐都要广而告之,恨不得让地球人都知道。喜欢晒也没有什么不对,分享是人的本能。不过具体到古典乐,其实不少资深古典乐迷都十分低调,不但自己很少晒格调,就连在跟别人交流时也都在尽力消除公众对古典乐的误解,“音乐没有高不高雅的说法,听古典乐和听摇滚、爵士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古典乐只是一种音乐而已,不要把它神圣化、神秘化”。喜欢晒的大多是浅尝辄止,偶尔为之的乐迷,还要把古典乐说得跟宇宙神音一样遥不可及。所以也难免会让人觉得你装,但装与不装,习惯就好,只要坚持下去,把装变成生活方式,自己和观众都习惯了,也就无所谓装与不装。更何况,如果能持之以恒地装,久而久之真的对古典乐产生了兴趣,继而热爱不已,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初级阶段:

  晒场馆、摆历史、谦虚性地炫耀

  古典音乐天然让人觉得高冷,所以在初级阶段,去看场交响乐就足够证明你品位不凡了。接下来就要做好全方位包装。

  音乐厅的内景一定要晒,比如对着管风琴一阵猛拍,然后在朋友圈故作轻松写道“真好笑,之前还以为这是音乐厅的排水系统呢。”提早一点进场,选个好位置,居高临下拍个场内全景,不经意地来一句“想象一下整个乐团演奏的音乐从脚下升起的感觉”,然后就安心听音乐会坐等收赞吧。

  听完后,务必补拍一张乐团集体谢幕的合影,然后不无遗憾地写道“相见恨晚”。 如果有朋友在朋友圈回复调侃你装,则要沉住气,悠悠地统一回复“人啊,不能只做工作和金钱的奴隶,得记得仰望星空,感受世界多样的美”。超凡脱俗的气质顿时满格。

  上面所说的只是最基本,如果你想在高大上之路上一路狂奔,历史千万不能丢,古典乐浩如烟海,历史源远流长,晒晒历史,既能低调炫耀自己的品位,还能证明你是一个不仅仅满足于感官刺激的高级审美者。“古典乐原来专供皇室、贵族欣赏”一定要烂熟于心,跟别人谈起古典音乐时,以这句话开始,保证显得厚重有历史感。

  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乐派时期、现代乐派时期,这几个关键词要背熟,当别人泛泛而谈巴赫、贝多芬时,你如果能来一句巴洛克时期的巴赫,古典主义时期的贝多芬,则马上显得格调更上一层楼。当然如果能穿插提及“素歌、康塔塔”等词汇,则一副看尽历史烟尘,不屑与一般乐迷为伍的万恶姿态立刻涌现。

  必杀技:

  网友神总结各种万能“装”句式

  我听xxx的第n大xxx曲,xxx的xxx曲不太适合我,相比之下xxx什么的,听起来特有范儿。

  一顿圣餐填过枵腹,在清香的空气中,海顿的G大调Surprise了我的安详。在小步舞曲踵继童谣般的“行板”之后,节奏与音型的戛然让我愤然而起。于是,当我将自己躁动的心在肖邦的悲怆、巴赫的深沉、舒伯特的动人中交织时,我却忘记了时间的走动。在旋律的牵引下,我闭目神思,然而却看到了帕格尼尼跳跃于琴丝之上的手指,他真的用四根弦演奏出了三个八度。

  听古典设备也很重要,而最关键的不是音源,也不是音箱,而是电:水电偏冷,火电偏暖,核电偏硬,我只用来自新疆阿克苏的风电,宽松醇厚。

  进阶阶段:

  优越感来自于各种比较

  此阶段要注意区分与普通乐迷的差别,普通乐迷张口闭口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你一定要大谈马勒、伯恩斯坦、勃拉姆斯。要谨记优越感和不凡感来自于比较,比较音乐厅、比较演奏家、比较演奏版本,比较所有的一切。

  此阶段,听古典乐要逐渐融入自己的生活。早上起床,朋友圈分享一首古典乐曲,普通歌迷用酷狗音乐、网易音乐,高端歌迷要直接晒唱片CD照。

  到音乐厅听现场,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晒建筑、晒自拍的阶段了,一句“仿山谷造型,纯实木地板、墙壁,还是这个音乐厅的音质更赞”则会让你显得阅演出无数。

  看高龄指挥家指挥,要比较他83岁时和80岁时不同的状态,当然别忘了赞叹人家老当益壮。听波士顿交响乐团,要对比30多年前乐团首次访华和如今造访意义的不同。一首《哥德堡变奏曲》,你起码要知道图雷克版、古斯塔夫版、平诺克版,公认最好的古尔德1955年版和1981年两个版本当然也不能忘。

  如果你还能对比某几位越来越像娱乐明星的古典乐演奏家,则既体现你对这个行业忧心忡忡的责任感,又显得你没那么老套,还在关注着时尚和娱乐。假如怕主动装被朋友嫌弃,也可借他人之口为自己服务,“见到音乐厅的保安大哥,他笑着说,又来听音乐会了。心里一阵暖暖的。”

  高级阶段:

  让古典音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装”无处不在

  此阶段要把听古典音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工作累了,就发个朋友圈“没什么天才,都要靠一手一脚打拼。天赋异禀如莫扎特,也是很辛苦很努力,有些书吹嘘说他作曲时下笔如飞,这只是浪漫的想象。”既显得自己励志积极,又显得自己审美情趣高人一等。开车路太堵,不要俗气地发朋友圈“堵了两个小时了”,“一个多小时的《哥德堡变奏曲》都放完了,车还纹丝不动”会更好。早上想赖床,发个“天气冷,老想赖床,明天就定闹铃《天方夜谭组曲》叫我起床吧”,你就是赖到中午,别人也觉得特别高雅。

  如今电影、电视剧用古典音乐做背景音乐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显示自己渊博的好机会。看《惊天危机》一定记得感叹“黑客作案时听的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导演还有没有想象力。为什么办坏事时都喜欢用这一段?”看《国王的演讲》则要称赞片尾处国王开始演讲时,配乐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简直是锦上添花。电影的关注度本来就高,这样的朋友圈一发,你将无疑是智慧与优雅的象征,高大上与接地气的统一。

  另外几句万能金句一定要牢记。“最近头脑发昏,写东西逻辑混乱,要多听严密的巴赫补补脑啊”;“带领团队心力交瘁,马勒《巨人交响曲》给我力量吧”等等,都是提升形象的利器。
2024年10月
S
M
T
W
T
F
S
   
1
8
14
15
16
21
22
23
24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