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不尽诗词不尽情
在诗歌日益被人遗忘的今天,依然有人用唐宋诗词通过长歌漫吟的方式来传承灿烂的传统文化。9月10日,广州星海音乐厅将上演堪称国内舞台经典的“中国唐宋名篇朗诵音乐会”,该音乐会自1999年初试啼声后便一鸣惊人。15年后,“唐宋名篇”再回广州,作为星海音乐厅2014~2015年演出季的开幕式,届时包括濮存昕等在内的数位中国当代最著名的表演艺术名家将携手百名学童以及广州交响乐团以吟诵、演唱等方式共同呈现中国唐宋文学的辉煌。到时候,热爱文学、朗诵、音乐、声乐的观众将能欣赏到一台相当难得一见的艺术表演。
随着英若诚、孙道临、夏青等几位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相继离世,乔榛与癌症、脑梗病魔反复抗争,濮存昕每场不落坚持到“白了少年头”……15年来,朗诵者与诗词、舞台、观众之间互守着怎样的情愫?他们在自己的心田中衍生出怎样的故事?广州的观众和诗词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渊源?南方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唐诗宋词”的主要朗诵者和广州乐迷。
1
濮存昕:
“我希望像李白一样‘真’”
诗词在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
“就是让你的生活有浪漫、有幻想,然后有对自己心里确认的认识。你到底是快乐还是不快乐?你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不认识李白怎么了,不认识屈原杜甫又怎么了,还不是照样过日子?可是他们眼睛里是木的、是呆滞的,是在文明面前缺少反应的。”演了十多年的“李白”,濮存昕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为观众所知的著名演员、话剧艺术家濮存昕演绎李白一角多年,当他回忆起15年前首演的轰动时称,“这是因为呼应了大众对古典诗词的热情。”他坦言,古典诗词的“振兴”任重道远,“希望人人都能读一读诗,对生活有浪漫感、有幻想,做一个有情趣的人。”在他看来,唐宋名篇演出他们用的方式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我们在表达诗词时传递的信息是对的,是具审美价值的。所以,我们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去接近古典诗词,或者去印证一下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在他看来,即使15年过去了,这种对于审美情趣的追求到现在依然不过时,“甚至越来越好,但是远远不够。”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更多的只能在语文教科书里读古诗词,离开学校后的机会很少。濮存昕认为,人不接近文学是不可想象的,“就算是大学生、博士生,甚至是教授,不读文学就可能不会是一个有情趣的人。他们可能面对是一个实验、一个图纸设计,但是作为一个人的私生活中你跟他交往时,他是一个有趣的人吗?”他表示,这样并不是在贬低某部分人,只是希望不论是从商、从政、从学问,或是从理工,都要有诗词的那样一种浪漫,起码人会开始有趣。
13年前濮存昕出演北京人艺话剧《李白》,从此奠定在舞台上实力派演员的地位。这次演出他也将朗诵李白的《将进酒》,气势磅礴又个性十足,像他本人所说的:“我带着一种不照本宣科的态度,越来越像李白一样,没有经验主义,就是从零开始面对一件事。”在他看来,李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有故事,心绪里有浪漫、有对山水对人生,透彻、直接、自由的表达,不管他碰到多难的事情,人生经历多么坎坷,他永远是那么通彻、透明,像孩子一般的单纯,甚至达到了天真和幼稚。”他坦言,演了10多年的李白,“我希望像李白一样,那么‘真’。”
2
姚锡娟:
“吟诵带你入古人心境”
古人情怀,现代人如何懂得?
“当年我来广州之前,和父亲道别,他这样对我说,‘你就要去广州了,往后见面就难了。以后每年中秋,当你想家的时候,记得抬头看一看天上的月亮,我在上海也能看到这轮明月的。’其实这就是一种古人的情怀,是真正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配音到朗诵,从幕后到台前,姚锡娟开始明白了什么是“吟”的力量。
唐宋名篇朗诵会1999年春节期间在北京音乐厅首演,初试啼声,便一鸣惊人。当时的演出历时两年的精心策划,从候选的1500首诗词文赋中选定23首、童声朗诵篇目30首,由中国当代最具实力的15位作曲家创作和30多位海内外歌唱与朗诵表演艺术家登台参演。同年5月,唐宋名篇来到了广州星海音乐厅,当年78岁的孙道临先生一首《琵琶行》催人泪下,无不令人动容,而乔榛、丁建华、姚锡娟这些我国著名的配音演员也随着这台演出来到了幕前。至今,“唐宋名篇”已在北京、香港、上海、深圳等地演出过百场,孙道临、李默然等几位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相继离世,但有些人依然仍在台上坚持着。
姚锡娟便是其中一位,她从艺40余年,曾经为《排球女将》、《海蒂》、《血疑》等影视作品配音而享誉全国,15年后她将再次带来《春江花月夜》,而在当时她压根没有在舞台上念过古典诗文的任何经验。当时,她朗诵的作品是《春江花月夜》、《望海潮》,为了理解它们,她特意去拜访了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以及广东省文联主席刘斯奋的父亲刘逸生先生等人,“我一一向他们请教,也借来相关的书籍认认真真地看,但很长一段时间过去,虽然有了理解但是开口念的时候,还是有些不自信。”
没办法,直到快要演出了,她主动去请教孙道临,因为她比较偏爱戏曲,而唐诗宋词也有一种古风戏曲之感,所以她在朗诵的时候也不自觉地带入了这种唱腔。孙道临听了后,便提出,“你的朗诵有点像吟诵。”当时对吟诵并没有概念的姚锡娟脑子里满是问号,孙道临便亲自示范。“现在回想起来,孙老师当时是想教我,在朗诵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调动起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开始的时候诗人只是在江边,看着水面,然后一句又一句地吟着,但是内心深处的情绪也开始一点点聚积起来,最后将自身带入到诗人当时的情境中。这个点拨让我受益终身,印象非常深刻,也让我对古典诗词的态度有了非常大的转变。我父亲他们那一代也是非常喜欢朗诵古代诗词的,我还记得小时候他拼命给我灌输学习古代诗词的观念,那时候我总是听不进去。但孙老师的这次指导,却让我终生难忘。”
3
肖雄:
“乐曲与诵读配合像种修行”
古典诗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带来了什么?
在这场音乐会中,观众将感受到来自古诗词的“多元化”艺术,可谓念与唱、文学与音乐的融合。作为演出的开场,来自广州市少年宫100名学童的童声朗诵将带来15篇课文中的经典,如《静夜思》、《枫桥夜泊》等,广州交响乐团将以现代的交响音乐语言为众名家带来意境化的配乐。除了主要形式的配乐朗诵,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将演唱数首宋词,如《君住长江头》,康庄的《念奴娇?过洞庭》将结合朗诵及歌唱,无伴奏朗诵《蜀道难》也是演出中一道特别的风景,在寂静的背景下朗诵,独具中国文人的“留白”韵味。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离开过舞台及表演,如为大众熟知的流行歌《但愿人长久》、《月满西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都是用现在的新音乐诠释古诗词,而从古诗词中汲取养分被流行音乐创作人改编成独特的“中国风”也曾风靡全国,甚至教育部也在前些年鼓励大家用流行的曲风诠释经典诗词,并向大学生和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原创性曲谱。配乐诗朗诵也是古典诗词表演的重要形式,多年来收到大中小学在校师生的欢迎,甚至在综艺晚会中,影视明星的诗朗诵也常常作为节目的一部分,而随着社会对朗诵艺术的重视,文化部也为戏剧类的考级项目增加了朗诵水平等级考试。前段时间在香港的中学生朗诵比赛中,获得金奖的学生梁逸峰的朗诵视频也在社交网络中被频频转发,引发了粤港网友和各界人士关于诗词朗诵的热烈讨论,成为了一个娱乐事件。
如今,古典诗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使音乐朗诵会变成一个既现代又古典的创意——用现代交响乐来理解是一种解读,用现代人的朗诵来诠释也是一种重构,再加上不同的听众观看表演和听音乐时又注入自己不同的理解。十几年前,十数位活跃在当今音乐创作领域的作曲家,包括顾冠仁、叶小纲、莫凡、张丽达、徐景新等人,受委约为朗诵篇目创作音乐,音乐创作结合了诗词文句和朗诵者的声音的特点,成为演出中不可或缺的意境烘托。与大众常见的配乐诗朗诵的意义不同,作曲家王西麟曾说过“作曲不是为诗歌伴奏的,而是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因而诗歌爱好者在这台演出中通过朗诵及歌唱欣赏诗文之美,而音乐爱好者则可获得现代交响乐与古人心境的跨时空交融。
肖雄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所朗诵的两个篇目,与濮存昕合作的《钗头凤·红酥手》还有刘禹锡的《陋室铭》。在肖雄看来,刘禹锡的这篇名作有内涵,需要朗读者的悟性。“当时朗诵的配乐都使诗歌有很强的带入感,但我却觉得自己的朗读始终无法与配乐吻合,撑不住场。”而在多年后的一次排练中,当乐曲与诵读再次配合,肖雄感到这次才算合上拍了,“这也许就是积累的力量,是一种修行。”
■当年观众话当年
孙道临《琵琶行》已成“绝响”
15年过去,一些在星海音乐厅看过本场演出的“老”观众,回忆起当时的盛况还记忆犹新,而当年参加童声朗诵环节的小学生们,现在或已为人父母。在采访中,“老”观众许先生坦言:“15年前在星海音乐厅观赏唐宋名篇朗诵音乐会时,我大学还没毕业,孙道临老先生朗诵《琵琶行》时老泪纵横的一幕现在想起仍历历在目,可惜那一幕已成绝响。郑乾龙和丁建华的《长恨歌》最让人掉泪,最喜欢的是《望海潮》的配乐,相当的优美……”
网友“星儿”回忆:“15年前带着刚满十岁的儿子踏进音乐厅,为的是和孩子一同聆听我们格外喜欢的国内著名演员肖雄、乔榛、丁建华等朗诵诗词。弹指一挥间,在几个月前惊喜发现,名家们又来广州了,而我的儿子在大洋彼岸学习,虽无缘此次文化盛宴,但他已经在十五年前通过观看演出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南方日报记者 周 豫
相关音乐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