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美国乡谣遇上交响乐——广交跨界新视野的“奇遇”音乐会

■罗马水牛乐队



■广州交响乐团












深度游

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获得无限的体验和感受,是以谓之“深度”。行家心水推介,拒绝到此一游。

■周凡夫 香港著名乐评人

这是广州交响乐团本乐季的一个特别制作,请来美国闻名世界的罗马水牛乐队(Buffalo Rome)同台演出。在流行歌手、乐队与交响乐团同台已非新鲜事物的今日,本场演出依旧备受瞩目,有几个原因,首先就是并非一般乐队的“罗马水牛”。

罗马水牛乐队来自美国乡村音乐发源地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三位词曲作者兼歌手迈克尔·维斯康蒂、凯文·道格拉斯和马克·沙费皆能歌善奏,一台大钢琴,两把钢弦木吉他,配合着歌声,无论是大音乐厅,还是乡村剧院,无不让人迷醉。这是因为他们所唱的,除了原汁原味的乡村音乐,还有欧美热门的流行曲、摇滚及重金属歌曲,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则是将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纯朴怀旧的乡村摇滚与当代流行乡村音乐融合。可以说,无论是什么音乐在这个三人组的演绎中,都能营造出一种现代的轻松欢快的风格,都能让观众在匆忙紧张的大都会生活中释放出来,从而俘获了大量的粉丝。

2011年,罗马水牛乐队首次来到中国登台,在内蒙古张北草原音乐节为十万名歌迷现场献唱。翌年再次获邀参加该音乐节,同时还在北京长城音乐节和青岛音乐节亮相,随后更与余隆指挥的上海交响乐团在上海夏季音乐节同台演出,效果之独特,让人印象深刻。但受到紧密的档期影响,直到两年后的今天,美国乡村音乐和交响乐的跨界融合才得以在广州重现,而执棒音乐会的仍是余隆及其担任音乐总监的广州交响乐团。

至于备受瞩目的另一原因,则在于节目的设计,将美国通俗的乡村音乐和古典乐界富有美国色彩的交响乐串编在一起,由此营造出了一场美国色彩浓烈,堪称是“奇遇”的跨界音乐会。

美国的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又译为“乡谣音乐”,因为这类通俗音乐往往带有民谣歌曲风味,其追溯源头便始自1920年代美国的南部和西部,尤其是阿帕拉契山区的田纳西州一带。乡村音乐自始便混杂了各种音乐风格,早年主要是将传统民谣音乐,源自西欧民间的凯尔特音乐(Celtic music)和美国黑人农奴的福音音(Gospel),融合成为一种当代的流行音乐。随后在发展过程中,更随着美国流行音乐的潮流不断融入更多的音乐元素,成为反映美国人生活,富有美国特色的流行音乐,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更普及成为主流,影响全球的流行音乐潮流。乡村音乐歌手往往只用一把吉他加上动人的歌声就足以吸引歌迷,但随着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其他音乐元素,所以乐器采用也有了各种各样的组合,譬如钢琴、小提琴、口琴、贝司、套鼓、曼陀林和班卓琴等。但在本场音乐会上,除了“罗马水牛”的大钢琴和木吉他,还加上了大型交响乐团的丰富管弦乐色彩,让乡村音乐的表现力进一步提升,更为动人动听。

值得一提的是,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1990)的音乐也是当晚音乐会的另一亮点。美国在通俗音乐方面一直领导着世界潮流,但在严肃(古典)音乐方面,特别是管弦乐的世界中,则一直备受忽视。甚至在美国亦曾有颇长一段日子视“美国音乐”是票房毒药,幸而在长期耕耘下得以让局面已有大改变,改变这种现象的重量级先驱,正是科普兰。

他可以说是美国现代音乐一代宗师,在国际上名气之大,唱片出版之多,没有一位当代美国作曲家能相提并论。科普兰创作最高峰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排除早期复杂调性与节奏的欧陆式新音乐趋向,利用美国土产的“爵士乐”、西部牛仔拓荒的情调及当时清教徒的圣咏等素材,提炼出一种和谐的、透明的、抒情又新颖的新手法。著名作品包括《阿帕拉契亚的春天》、《比利小子》、《墨西哥沙龙》、《牧区竞技》和《林肯肖像》等。这些作品为他带来多项殊荣,交响曲与协奏曲更受欢迎,也更有美国味道,更易为美国大众接受,有如是“流行曲”一样。在这场音乐会中穿插演奏的科普兰作品,选自他的四部芭蕾舞剧组曲《比利小子》、《牧区竞技》、《阿帕拉契亚的春天》和《普罗大众的号角》,都是带有浓厚的美国西部色彩的乐曲,其中包含了乡村音乐的元素,正好与“罗马水牛”的乡村音乐展开一场古典与流行的对话。

在此之前,格伦·坎贝(Glen Campbell)、孤星乐队(Lonestar)、老鹰乐队 (Eagles)、比吉斯(Bee Gees)、约翰·丹佛(John Denver)、理查德·马克斯(Richard Marx)……一众风靡全球的乡村音乐歌手的跨界对话都让音乐变得很不一样,这次罗马水牛乐队与广州交响乐团相聚星海无疑又是一次音乐的“奇遇”,大家岂能错过。
相关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