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莫华伦:西洋歌剧 中国戏曲 风格语言不同而已


  中国“音乐合伙人”接受本报专访

  9月8日,“中国三大男高音戴玉强、魏松、莫华伦演唱会”将登陆星海音乐厅。近日,“三高”成员之一莫华伦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莫华伦则是当今歌剧领域享有盛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最早的华人歌剧艺术家之一,曾担任柏林歌剧院首席男高音。采访中他细数自己成名的关键以及对歌剧现状的理解,并强调他对歌剧推广有一种焦灼的使命感,“歌剧不高雅,不要把它看得那么严肃”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



  文/记者 李渊航

  实习生 侯晓洁

  谈起“音乐合伙人”

  “三人合作从未感到疲惫”

  广州日报:您的成长经历和戴玉强、魏松差别很大,彼此相处过程中是否有因为经历不同、文化差异而发生的趣事?

  莫华伦:肯定有。比如选唱中国民歌的时候,我要努力像他们一样,尽量唱得更地道,有时有的歌唱得歪一点,就变成骂人的歌了,一定要把音韵押好才行。而我们唱的曲目,一般是国外和中国的作品对半分,每一场演出的曲目都不一样。比如这次来广州演出,为了庆祝威尔第诞辰200周年,上半场基本上都是威尔第的作品,下半场则是世界名曲和一些中国歌。

  广州日报:你们三人曾多次合作,会有疲倦感吗?如何保持演出时的新鲜感和热情?

  莫华伦:从未感到疲惫。我们3个人每人都演过很多歌剧,都是从歌剧里走出来的。唱歌剧既要演又要唱,比简单地开音乐会要求高很多,但我们始终保持新鲜感和热情。对我来说,每一次演出,我都会把最好的状态献给观众。作为一个歌唱家,我最爱的是音乐。在舞台上,我就感觉特兴奋。

  广州日报:戴玉强曾说过,不管在哪里,歌剧的普及度都不高,他也没打算把歌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推广。而您却一直致力于歌剧的普及。

  莫华伦:在香港,我成立了香港歌剧院,目的就是想推广歌剧。一个城市只有存在歌剧文化才配得上“大都市”的称号。至于他的说法,你可能要当面问他了。

  广州日报:你们三位之间会因为理念分歧而发生争执吗?这时候通常由谁说了算?

  莫华伦:争执倒没有,但看待某件事情,每人持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如果没有自己的意见,那就不是好的艺术家。每个人会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拿出来讨论、磋商,这才是好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事业有成的歌唱家,也都不年轻了,我们各自在舞台上滚打了几十年,我们3人不仅一起办音乐会,还会把中国的民歌传播到全世界,这是一个长远的事业。

  谈“成功父母学”

  对孩子一定要鼓励而非强迫

  广州日报:您曾经的专业是会计,最终却成了歌唱家,您认为自己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莫华伦:我学了一阵子会计,感觉自己不是当会计的料。学音乐除了需要天赋,还需要后天的努力。成功的关键是靠自己努力。一个人不管选择什么,只要尽自己所能,就应该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步一步走来,我也并非一步登天。音乐是要真功夫的,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学好。在国际舞台上,如果唱得不好,马上就会被轰下台。

  广州日报:您认为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莫华伦:一定要多鼓励,不要把你自己的想法全加在孩子身上。比如说我儿子,他已经上大学了,他选什么课是他的自由,我不会逼他做选择,强逼他一定要做律师或者医生,没必要!做自己开心做的事,对社会有贡献,这就可以了。

  我儿子从小看歌剧,非常喜欢古典音乐,这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但有些音乐家的孩子却不喜欢古典音乐,这因人而异。所以,千万不要逼小孩做任何事。我知道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郎朗,但这是不可能的,还是顺其自然吧。对小孩来说,除非真的有天赋,想走音乐专业道路,那就让他去学。否则就当一种修养好了。

  广州日报:您熟练掌握中、英、德、法、意五国语言,您学习语言的心得是什么?

  莫华伦:因为我在国外念书,所以学起语言来相对容易。在欧洲唱歌剧,懂语言是必须的。年轻的歌唱家,如果要出国,一定要先把语言学好。语言学好了,再出国深造,然后把歌剧的文化背景弄清楚,这才是重要的。光在国内学是不够的,一定要出去见一下世面,学好再回来。不过,现在中国的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是很强的。

  广州日报:有种看法称,在古典音乐领域,中国音乐家技巧高超,但缺乏感情,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您在培养乐感方面有什么心得?

  莫华伦:这主要是环境造成的。为什么中国人技巧那么好呢?因为我们勤劳、聪明,这两点造就了我们高超的技巧。缺乏感情是因为社会环境。不过,现在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可以通过电视、DVD、网络等渠道看到全世界五花八门的资讯,这和20年前完全是两码事,环境可以帮助你成功。培养音乐情感,还要靠自己去理解,需要多听、多看、多学。在广州每年都会有很多国外的演出,多去看去听,自然感觉就出来了。


  谈普及歌剧

  不赞成用“高雅”、

  “严肃”形容音乐

  广州日报:不少人认为歌剧是高雅艺术,但您一直反对这种说法。

  莫华伦:我从不把歌剧放在高雅这一行列。我觉得音乐没有高雅不高雅的,只有不同的风格,如古典、民族、流行、摇滚。歌剧为什么那么难推广,就是因为有‘高雅’两个字。一说高雅,就会有人说:“我不够高雅,我就不来了。”所以千万不要说高雅,音乐是面向所有人的,我希望媒体把高雅音乐中的“高雅”两字去掉。歌剧是可以普及的。

  广州日报:但观众觉得天然和歌剧有距离感。

  莫华伦:当然了,让歌剧像流行歌曲或中国民歌那样流行也是不可能的事,毕竟欣赏歌剧还是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起码在开场之前先把音乐背后的故事看一遍。但这也不难,大部分都是爱情故事,说来说去都是那几句。在外国歌剧里,比如莫扎特等名人写的剧本都是非常简单的故事,而且内容重复一万遍,一点都不难。我在德国的歌剧院看到,人们穿着牛仔裤、衬衣进去欣赏歌剧,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就像看电影一样。

  有人把古典音乐称为严肃音乐,我不认同。什么叫严肃音乐?英语的对应翻译是serious music,我听都没听过这个说法。英文里也没有‘高雅音乐’这样的词。只有中国这两种说法,一个是高雅、一个是严肃,但这恰恰是我很不赞同的两个词。人们应去除对歌剧的误解,不要怕,不要把它看得那么严肃。歌剧其实就是用美好的人声把故事讲出来,就那么简单。西洋歌剧与中国的戏曲没有区别,只是唱的语言、风格不一样而已。

  广州日报:大概5年前,您曾说中国的歌剧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您的判断是什么?

  莫华伦:自从成立了国家大剧院,中国歌剧的制作水平整体往前走了一大步。国家大剧院在北京制作的歌剧数量是亚洲之最,比任何歌剧院都要多。经过6年的沉淀,很多制作已达世界一流水平,看到这一点,我非常高兴。中国人是很聪明的,人家走了几百年的路,我们十年就走完了。就像改革开放一样,我们走得飞快。
相关音乐会
2025年5月
S
M
T
W
T
F
S
       
5
7
12
13
14
15
19
21
22
26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