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中提琴不是老二,让中提琴像小提琴那么时髦
马克西姆之于俄罗斯的中提琴界,如同郎朗和李云迪之于中国的钢琴界,后者把钢琴变得年轻、个性、富有活力,前者则是《莫斯科时报》笔下“这个时代光芒四射的年轻人”。

马克西姆·里萨诺夫的琴盒上挂着一只毛绒小豹子,盒子里装的是1780年的瓜达尼尼中提琴,由埃里斯·马蒂尔德基金会赞助使用。“我不小心弄坏了一点。”他悄悄地说,指着琴沿上部分的一小条裂痕,这是旧伤。上午排练的时候,下缘又被碰掉了一小块漆,因为他中途兴奋,边拉边晃边踢腿。

像大多数中提琴演奏者一样,马克西姆同样是从小提琴开始接触弦乐器。中途转拉中提琴就和吃饭一样,是自然过渡,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究竟他是为了挑战高难度的乐器,还是拉小提琴时表现力不够,反倒都成了局外人的瞎思量。

马克西姆没有想过要通过什么手段来把中提琴变成流行时尚,他只是用自己强烈的个性来演奏这件乐器而已。他之于中提琴界,如同郎朗和李云迪之于中国钢琴界,后者把钢琴变得年轻、个性、富有活力,马克西姆则是《莫斯科时报》笔下“这个时代光芒四射的年轻人”。



关于中提琴的冷笑话
中提琴总是会被拿来与小提琴作比较。样子差不多,却不像小提琴那样担纲主角,除了由于音域分布导致中提琴整体比较低调,容易被忽略,也由于不理解而饱受冷落。

如果把一支交响乐队比作人的骨架,那么中提琴至少可以是肩胛骨或者股骨,起支撑整个结构的作用,但是又默默无闻,和用来表现最华美旋律的小提琴相比,中提琴简直和姨娘生的一样不受待见。
在所有西洋乐器里,关于中提琴的冷笑话最多:

“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差別在哪里?一、中提琴可以烧得比较久;二、中提琴盒可以装更多的啤酒。”

“如何让小提琴听起来像中提琴?漏拉很多音。”

“为什么交响乐团要用那么多中提琴手?帮助减少游民问题。”

“有一个乐团的中提琴手,每次在上台之前总要拿出燕尾服口袋里的一张便条纸看一看才有信心上台。别人看了觉得很怪,就问他到底写些什么,但他都不说。有一次趁演出前有人偷偷拿出纸条一看,原来上面写着‘右手拿弓,左手拿琴’。”

“我并不觉得小提琴就比中提琴更富于表现力了。”马克西姆说,“对我来说,技术上难度更小倒是真的。不过,音乐并不一定就局限于某一种特定乐器。”

第二名
大多数时候,中提琴总是跟在小提琴后面,参与到庞大的和声体系中,马克西姆说,他参加各种中提琴比赛的时候,也总是跟在第一名后面,净拿第二,要这么把他和中提琴扯到一起有点牵强,不过他说,倒是很愿意拿第二。

马克西姆7岁的时候拿到了第一个奖,是乌克兰一个地区比赛的二等奖。第一次拿到的国际性奖项也是二等奖。“在所有参加过的比赛中,我只在罗马拿到过一次一等奖,那年我18岁。其他的很多比赛,无论在俄罗斯、瑞士还是其他地方,拿到的都是二等奖。我非常生气,我觉得我应该是最好的。”后来有人告诉他,这个“第二名”背后的故事,“比方说有10个评委,都是中提琴演奏者,在比赛的时候,参赛者的演奏完全个人化,特别有个性,有5位评委会觉得:‘真不可思议,太棒了!’还有5位会觉得:‘这曲子我也拉过,但是我会用另一种方法去表现,这种方式我不喜欢。’因此你会得到5位评委的10分,另5位的2分或者3分。我也有过类似的经验,因为我是一个特别个性化的人,如果一个中提琴演奏家在拉一首肖斯塔科维奇的曲子,用他独特的方式演奏,又是我非常讨厌的方式,那我几乎都要恨他了,感觉他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最后,那些拿到第一名的人都是清一色的技巧过关、曲风健康向上。



“就我个人来说,有一点点无聊、太规规矩矩的感觉。没有评委会给他们10分,但基本上每个都会给8分的样子,最后他们就胜出了。这就是音乐比赛的‘规则’。我还是喜欢用我自己的方式,中提琴毕竟不是机器。”

古典音乐不是“恩茨,恩茨”
现在几乎所有听过马克西姆现场演奏的人,都对他的演奏技巧和个性赞不绝口,因此他也不必再为一直做“老二”而耿耿于怀。但是要让中提琴变得时髦且容易被接受,他还必须把个性注入到音乐的表现形式里去。

“我在差不多19、20岁的时候和陈美的母亲合作过,这算是一个有意思的经历,她当时在做一支用古典乐器演奏流行音乐的乐队,我通过一个英国的演出经纪人和她认识,我们合作了两三年,之后我就失去兴趣了,因为没有专门为这种形式原创的音乐,都是演奏一些改编自经典曲目的东西,比如把巴赫的东西改编成电子版的。在我看来,那真的不是一种成熟的做音乐的方法,如果我想更加认真而严肃地来做流行的古典音乐,我会自己作曲。”



“原创可以用很多种方式呈现。有一个瑞典的音乐家马丁·佛罗斯特(Martin Frost),他的演奏非常棒,很多人在台下会听到哭,然而他也并不是很古板地在演奏,在演奏克勒内克的时候,他甚至会一边拉琴一边跳舞,这样的方式让我很乐意接受。我不喜欢的是,把维瓦尔第的《四季》或者巴赫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名曲拿来,配上‘恩茨,恩茨’(象声词)的节奏背景,当然,那些去迪斯科的人会希望听到‘恩茨,恩茨’来活跃气氛,可古典音乐不是‘恩茨,恩茨’。”

他讨厌改编的做法,但是不拒绝把音乐数码化。他提到在伦敦,有一位保加利亚女作曲家为他创作过很多中提琴曲,“你可以在YouTube上找来听。”他很高兴地说。

马克西姆和小提琴家珍妮·詹森(Janine Jensen)一起录制了第一张在iTunes上发表的古典音乐专辑,全部数码化,没有唱片。“人们如今选择在电脑上下载音乐,而不是走进商店购买一张唱片。我觉得这没什么,时代在往这个方向去了,那么古典音乐也可以,我觉得这很好,很多元化,很多姿多彩。”

音乐会详情
摘自<<新周刊>>第274期
2024年10月
S
M
T
W
T
F
S
   
1
8
14
15
16
21
22
23
24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