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爵士音乐节如何唱出羊城范

本次爵士音乐节共举办了40多场活动
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祥 摄

10月30日晚,持续2个月之久并在一周内连续带来12场国际级爵士音乐现场的“广州爵士音乐”正式落下帷幕,当晚崔健的经典歌单在星海音乐厅首次“发声”,一度令台下歌迷陷入狂欢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当天的观众大部分都是摇滚乐的“死忠粉”,甚至不乏已满头银发的中老年观众和头次来到音乐厅的年轻观众,而他们或许是对开场表演嘉宾——操着潮汕南澳岛方言歌唱的本土爵士新力量“玩具船长”乐队的乐风并不习惯,中间出现了一小段不和谐音,“我们是来听崔健的”的声音一度出现在音乐厅里。

当然,这段“小插曲”并不影响现场的气氛以及玩具船长乐队的表现,摇滚的精神在星海音乐厅绽放光芒。但在这一现象的背后也反映了,广州在首次举办大型非流行类音乐节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探索,如以摇滚明星来压轴爵士节是否合理?广州爵士乐迷是否需要继续细分?由于目前的场地所限,不得不将正常音乐节所需的2日时间延长到一周,这种“无奈”之举未来如何改善?正所谓“好的音乐直达人心”,爵士的最大魅力正是“随性”,如何在“无界”的主题下探索出一条属于广州自己的“音乐节”道路,是这次爵士音乐节“试水”的最大意义所在。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实习生 杨一鸣

探索
借爵士乐扩大音乐受众圈层


广州的音乐市场落后了?近几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实际上,早在去年,摩登天空老板沈黎晖就曾准备把草莓音乐节带到广州,还曾为此召开了发布会,甚至公布了演出阵容,并且信誓旦旦要在广州扎根发芽,同时做好了“连续办三年”的计划。但是一致“延期”到现在,直到最近才敲定“移师”东莞。对于上次和广州擦肩而过,沈黎晖的解释是场地报批环节出了问题,再加上广州落地的合作方在流程上没有理顺,第一次试水很遗憾不得不放弃。但作为职业音乐运营者,沈黎晖对广州的音乐节市场一直很乐观,“广州人对潮流休闲的态度是很适合音乐节的。”

在广州之前,爵士音乐节就在上海落地生根多年。由于爵士的门类流派众多,往往需要根据歌手、流派特色来选择不同场地,但由于目前广州的城市空间里缺少举办超大型户外音乐节的专业场地,作为此次爵士音乐节的主办方,星海音乐厅选择的是“以时间换空间”的做法——不按照其他城市在两三天、多场地多舞台同时操作的模式,而是主要集中在音乐厅交响乐厅和室内乐厅内,将时间“战线”拉长,采用“混搭”的模式尽可能给市民提供多的选择。“一方面我们是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探索和尝试。我们在节目设定时考虑到节目的多样性,12场音乐厅节目包涵了爵士不同流派、层次、类型,同时注意在配器上的搭配,而选择崔健来压轴,更多的是为了让那些从未走入音乐厅的人走进二沙岛,体验一下它的魅力。”星海音乐厅主任刘莹对记者说。

在她看来,除开崔健这个“例外”,其他的音乐人在音乐厅的表现都是合适的,“广州几乎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做成户外大party,但我们不能因为场地受限就不做。‘二沙岛’既然作为音乐岛的概念来打造,硬件发展还需要时间,但我们可以把内容先启动,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越秀区会给市民打造一个下沉式的‘音乐广场’的。”星海音乐厅未来也会考虑将空间进一步拓展,多设置些户外节目。

总体而言,本届爵士节已经达到了刘莹的预期目标,在她看来,这一次“试水”的作用远远超过“票房”,“广州喜欢爵士的人群在哪?可以挖掘的有哪些?”经过这次的爵士“大汇演”,很多市民心目中对爵士的印象被“颠覆”了,“我平时不怎么接触爵士,也很少听过,之前以为那些在酒吧里哼哼唧唧的音乐就是爵士,来到现场才知道原来,它的样式可以这么丰富、变化无穷而且好听。”刘莹收到了很多类似的反馈,这一切都让她感到欣喜。

早在最初设计节目编排时,她就提出了几个原则:首先,是要请世界顶级的音乐人来,让大家知道除了小野丽莎之外,还有像维克多·伍顿、迪迪·布里姬沃特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开眼界”是必须的;其次,作为一个非流行的音乐门类,如何让不懂的人了解、让其融入城市气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挣钱不是这个音乐节的首要目的,音乐厅存在的使命是把最好的音乐带给这个城市,带给这个城市的居民。

“让音乐厅的受众圈层不断扩大,让音乐回归到本质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所在。迪迪、伍顿这些艺术家本身是很率性的,而爵士的魅力就在于随性,所以在确定了‘无界’的主题后,如何通过每一场的encore点燃所有人的热情就相当考验人了。”所以,“压轴”演出需要一个与爵士相关、且大众熟悉面孔的出现,这才有了崔健的到来。

路径
通过细分音乐节培养观众


据刘莹统计,此次广州爵士音乐节的运营成本在300万元左右,但票房收入只约100万元,“票价不能再高了。”这是她一直反复强调的事情。虽然这一次的推广力度在她看来是音乐厅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越秀区几乎所有的公共渠道都利用上了,比如北京路、路边的LED屏幕,甚至还包括20多块地铁屏幕,连公路两旁的公交站台都直接涂上了音乐节的宣传画,即便如此,对于票房的拉动依然有限,那么问题究竟在哪?

“广州的爵士市场是需要继续培育的,就这次我们推广反馈来看,爵士在广州的受众人群还是白领、小资、中产,从现场反应就能看出来,大部分观众对英语基本无障碍,说明他们拥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经济基础。”刘莹在迪迪、伍顿那两场演出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未来,我们会考虑在传播策略上做一些调整,让它变得更有针对性。”

事实上,不论是国外还是在国内,任何一个音乐场馆的观众都是需要日益细分的音乐节来培养的,上海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每一个演出门类比如话剧、歌剧、音乐剧、音乐会等都能找到直接“对口”的演出场馆。西方国家更是如此,在美国看音乐剧一定是去百老汇,没有人想到林肯中心,百老汇永远不会演歌剧,卡内基音乐厅也从来不缺观众,在刘莹看来,“场馆的定位越清晰,观众的黏性越高。通过各种细分的音乐节,来做音乐的各种样式,并让各种样式在音乐厅都有机会得以呈现,让大家不论喜欢哪种类型的音乐,都能到音乐厅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盘‘菜’。”这便是她对于星海音乐厅的未来设想。

当然,“精准服务”与音乐节所倡导的“无界”并不矛盾,两者更是相辅相成。以古典音乐为立足根基的音乐厅一方面通过“无界”向市民传达出“音乐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好的音乐超越样式、品种,不论是爵士、古典亦或者是摇滚,都会被大家接受,正因为如此,未来“无界”概念将继续贯穿于音乐节的始终;另一方面,“无界”的提出也说明了音乐厅正在尝试打破场馆的界限,让音乐在城市多个地方发散,比如此次爵士音乐节的40多场活动里有近30场活动是在商圈的演出、讲解、快闪活动。

刘莹直言,和现代舞一样,“走进社区”是必须要走的一步,但如何做到更加细致的“精准服务”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专业运作团队的地方所在。记者了解到,此次广州爵士音乐节的操作团队,大多都是年轻的80后,他们的奇思妙想也在不断赋予“音乐厅”这个传统、古典、高雅的场所更多新鲜的血液和时代的活力,“以不久前柏林爱乐的管风琴演出为例,他们整整琢磨了一两天对摄像技术做了技术处理,让镜头一直跟着演奏者手脚动作变化而转换特写镜头,并利用投影反映在表演区的墙壁上,观众此前从未体验过这样看演出,算是一次视频技术与音乐普及、欣赏的大胆尝试,这种体验都是这群年轻的项目执行人自己发明的。”

未来,广州的爵士音乐节还将继续办下去,它会慢慢变得更成熟,通过更精细化的服务让大家享受音乐,让大家通过音乐体会到广州的人、情、味,将是音乐赋予这个城市最大的使命所在。

相关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