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咏,从格里高利到西斯廷
“上帝呼吸中的轻羽”
早期的圣咏是单声部、无伴奏的,没有明显的节奏,没有和声和对位,也不用变化音和装饰音,音域一般不超过八度。尽管人们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90-604年任教皇)的名字命名这些圣咏,但有史学家认为,格里高利圣咏(也叫“素歌”)和这位教皇其实没什么关系,有些歌曲早在教皇出生前几百年就已经在被口耳相传了。

圣咏的出现源于教堂宣讲的需要,早期圣咏中有很多是一字对一音的,一字对若干音的花唱式也是为了引导人沉浸于宗教的思绪中,而不是宣泄强烈的感情。这样的音乐必然平静而肃穆,套用那位12世纪的修道院院长、灵视者兼女性作曲家希德嘉·冯·宾根的话,如“上帝呼吸中的轻羽”。

试听:希德嘉·冯·宾根《O Rubor Sanguinis》


长达32小节的持续音
公元9世纪,从事宗教活动的僧侣音乐家开始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单线条旋律下方加一条与其相隔四度或五度的平行的旋律,前者为主声部,后者称“奥尔加农声部”。两个单个乐音的叠加,让音乐获得了一种垂直方向的力量。

平行奥尔加农之后,又出现斜向和反向的奥尔加农。产生于12世纪的华丽奥尔加农将奥尔加农声部从原来的下方声部转为上方声部,奥尔加农声部趋于华丽和富于装饰、变化,圣咏曲调则退居其次,旋律被拉长,变成背景一串持续的低音。

当时,以法国巴黎圣母院为中心,聚集着一大批音乐家,创作奥尔加农、迪斯康特、克劳苏拉等早期复调音乐,他们被称作“巴黎圣母院”乐派。乐派两位代表人物之一的佩罗坦(Perotin,约1170—1236)把声部的数量从两个扩展到三声部乃至四声部,在四声部奥尔加农《Viderunt Omnes》中,佩罗坦将圣咏声部放慢到不可思议的速度,唱Viderunt Omnes这两个词,用时长达3分多钟,前32小节持续用了同一个音。

试听:佩罗坦《Viderunt Omnes》


教皇的私人合唱团
文艺复兴时期是复调合唱的黄金时期,各种各样旧有的规则被打破,如以格里高利圣咏作为固定调的惯例,对协和音程的定义也在不断扩大,大量世俗音乐被借鉴到宗教音乐创作中。无论是宗教改革带来的新教音乐,还是以反宗教改革和复兴天主教音乐为目集合起来的罗马乐派,都为丰富复调合唱这种音乐形式作出了贡献,为后世留下大量复调合唱的传世精品。

当时反宗教改革阵营中最有名的音乐家是帕莱斯特里纳,他所作的教会复调作品继承了佛兰德乐派高超的对位技法,同时又严格遵守宗教礼仪音乐的规范:寻求复调与和声的平衡,简化过于繁复的复调织体,避免不协和音程与戏剧性效果,营造宁静、明朗、清澈、和谐之意蕴。帕莱斯特里纳之后,罗马西斯廷礼拜堂圣乐队一直以他开创的无伴奏合唱形式咏唱圣歌。

1477年动工的西斯廷教堂是罗马教皇的私人礼拜堂。“西斯廷”这三个字于后世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堪称典范的建筑和绘画,还在于15世纪建立起的专职教皇合唱团,每逢宗教节日和重要仪式,他们都会在著名的西斯廷教堂演唱。

违反禁令的莫扎特

试听Gregorio Allegri《Miserere(求主怜悯)》您可以在10月10日的英国泰利斯学者合唱团广州音乐会上听到现场版


这首由17世纪意大利人格雷戈里奥·阿雷格里 (Gregorio Allegri)为《旧约》诗篇第51首所谱的合唱曲,是西斯廷教堂无伴奏人声唱法中的代表作。全曲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由一远一近两个合唱队演唱,分5个声部,加上4位独唱,9个声部此起彼伏,交织错落,直到一个飘逸的高音出现,好像一片光,直入云端。门德尔松1831年在梵蒂冈听完此曲后说 “这不像是人声,而像空中天使的声音”。

阿雷格里是教皇合唱团成员。相传此曲原谱一直属教皇合唱团专有,教皇曾明令禁止任何人将此乐谱抄写外传,违犯禁令者必受革出教门的重罚。直到1770年,14岁的莫扎特在第一次听到此曲,凭记忆默写下全曲,此曲才得以外传。据说教皇并未将莫扎特开除出教,而是把他召到罗马大大夸奖了一番,当然这只是未经证实的传说。
相关音乐会
2024年5月
S
M
T
W
T
F
S
     
6
7
8
9
13
14
17
20
21
22
23
27
28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