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 —— 《普雷特涅夫的任务》
“我不喜欢把贝多芬塑造成庄严的雕塑,因为贝多芬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音乐使人惊奇,生机勃勃,就像他仍然活着一样。演奏贝多芬音乐的任务就是将火花从一颗心传到另一颗心,只有在这个时候,贝多芬才是真实存在的。”




文:李紅雨

杰出的钢琴家总是能够让作曲家复活,重临人世。13日的星海,德国的贝多芬属于俄罗斯学派。在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的指尖,贝多芬重新成为鲜活的生命。

琴声响起几分钟后,发现自己居然在流泪……很惊讶,没有过的事。细细听,确实没有具体被哪个点触动,是被每!一!点!

的确与众不同,迷人的、极端的感性与理性。

天赋、技巧、情感都异常充足的时候,诱惑也就异常充足,最难是理性。每个乐音都饱含着情感,典型俄式的深邃炽热。但表达一点不山呼海啸,原来“强烈”可以是非常精准、克制:有点像Demus的轻盈触键,让每个音都纯净、柔润、饱满,成功地锁住了情感的能量,使之内化为不可抗拒的感染力——他的琴和你的心,全无分界,几无知觉便随之律动,融为一体。比爆发更难的是控制,比控制更难的是不知不觉。

乐音表面柔和节制,但内在其实色彩丰富,惊人的细腻,即使只有一种声音,也有无穷的韵味。低音、强音都层次清楚,不会像大炮般轰鸣震耳。温良恭俭让,却随心所欲自有规矩。在他手上,钢琴不再只是身外之物,似乎也拥有了灵魂与生命——这是我听到的最接近人声的一次。

戏剧性。柔和不耽误每一种乐音都个性十足,就像用同类色作画,婉转之中一样可以有鲜明生动的高低、粗细、软硬、缓急……乐音很少落单,时时在对比、对话、交流中……这样,每一首曲子都幻化出立体的、层次分明的空间系统。钢琴居然有这么多不同音色,难得地展现了“乐器之王”本相,像交响乐团演奏,又像好戏推进。乐曲线条清晰,轻重缓急从容不迫,天才的均衡能力和整体驾驭由始至终,不愧是“用脑子弹琴”的大师 。

然而,这种高度控制却举重若轻、不着痕迹。仍然凌厉、纯净、冷静,但节奏慢了,“凌厉”更内在,不太纠缠于细节的锐利了。也许从专业来说不够完美,不过我喜欢。喜欢这种顺其自然的轻松,坦然接受艺术的不完美,不但接受,还骑上马、送一程。然而,生活美好的瞬间随着指尖的流动逐个打开,一一重来……这是时光的礼物。

“我不喜欢把贝多芬塑造成庄严的雕塑,因为贝多芬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音乐使人惊奇,生机勃勃,就像他仍然活着一样。演奏贝多芬音乐的任务就是将火花从一颗心传到另一颗心,只有在这个时候,贝多芬才是真实存在的。” 多日积郁,一扫而空。

火花从一颗心传到了另一颗心,每一颗心。看观后感,原来就此Brace up的不止我。复活的不只是贝多芬,还有我们麻木、僵硬的心。感觉自己“活着”,谢谢普神圆融的智慧。完满的现场,不完美的艺术。而生命与生活,原本就是不完美。不是吗?

想起翟永明说,剩山将老,我亦将老。

那就别较劲了吧。
相关音乐会
2024年5月
S
M
T
W
T
F
S
     
6
7
8
9
13
14
17
20
21
22
23
27
28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