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列斯基的中国诗情
被誉为“当代贝多芬”的波兰大师潘德列斯基4月30日的音乐会中,最让人浮想联翩的是他作曲的“三首中国歌曲”:《闻笛》《月夜》《夜景》。据最新得到的消息,这三首歌曲灵感都来自于中国古诗,准确点说,是先由词作者将中国古诗的部分意思翻译成德文,再由老潘以音乐的方式把它们呈现出来。其中《夜景》的原诗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春江花月夜》。

曾有人说:“诗和音乐总是存在着某种暧昧难解的关系,诗人对文字气味的敏感,对感官意象的求索,也都在音乐的创作中发生。”老潘从中国诗歌中寻求灵感,也就不奇怪了。但中国古诗向以意在言外为特点,不要说翻译成外文,就是翻译成现代汉语,保留其神髓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这中间还有一道文字向音乐的转换。

老潘曾说:“对我而言,音乐的最高境界是克拉利塔”——这是老潘最新美学的理念,克拉利塔在他所创作的音乐中指“重视歌唱的价值、追求和谐之美”,把纯净和谐的声音作为乐曲的主要元素,同时要求作品拥有清晰的结构,仿佛作品本身就在熠熠发光,因为“克拉利塔”在拉丁语中是“光阴”的意思。

这一次,老潘要用东方文化精髓与西洋古典音乐酿造了这杯名曰“时光”的美酒。这既是对他音乐理念和技巧的考验,更是对他对东方文化精髓理解水平的考验。

老潘的“三首中国歌曲”因此让人充满好奇和期待。让我们先来比较一下原诗和它的德文唱词的中文译文吧。

1、夜景

【唱词(中文大意)】
(此诗由汉斯·贝特根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部分诗句改编翻译)

风起水涌
波涛拍案复平。
鱼跃灼灼。似莲开于暮色间。
月朦胧,穿云绕林,洒下银霜一片。
露滴灿如珠,缀满夜之画卷。

【原诗】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导赏:
随着男中音的轻轻哼鸣,大管与长笛的浅吟低唱,听众会进入了一副静谧安详的夜色图,小号明亮的声音为夜晚的景色勾勒了更为清晰的轮廓,仿佛一切景物都在发出淡淡的微光,这就是克拉利塔啊。

2、闻笛

【歌词(中文大意)】
(此诗系德国诗人汉斯·贝特格据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译诗与原作出入较大,部分反应出当时欧洲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内涵的体会不够确切,比如把原诗中“折柳“单纯照字面的意思翻译,而未表达出古诗中应有的惜别之意。)

夜吐芬芳,
树影婆娑,
风里笛声袅袅。
折杨柳,
击节相合漾春风。
闻大地酣然,鸟啁啾。

【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导赏】
夜晚总是带着一种神秘感。在温柔的夜色中,万物仿佛被赋予了新的形态。主人公开始与笛子对话,好似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崭新天地。夜色无边蔓延,其中一支笛子正是在大自然中诞生的——折杨柳雕琢而成。

3、月夜

【歌词(中文大意)】
(此诗由汉斯·贝特格根据中国唐诗翻译,原作者为LI Ony,因发音的不确定因素,中文姓名待考。似应为唐朝诗人李约,诗作为《城南访裴氏昆》。)

陡壁影深,
金乌西沉,
玉兔东升于山间。

掀车盖,
策白马,
飞驰如水寒夜中。
四野环抱,
风蕴花香,
草叶露珠闪。

此刻若有君相伴,
君当知我意,
我心月夜弦。

相思泪满襟,恨不得放歌,
此刻若有君相伴!

【原文】
城南访裴氏昆季 唐 李约
相思起中夜,夙驾访柴荆。早雾桑柘隐,晓光溪涧明。
村蹊蒿棘间,往往断新耕。贫野烟火微,昼无乌鸢声。
田头逢饷人,道君南山行。南山千里峰,尽是相思情。
野老无拜揖,村童多裸形。相呼看车马,颜色喜相惊。
荒圃鸡豚乐,雨墙禾莠生。欲君知我来,壁上空书名

【导赏】
夜色虽美,却寒冷凄清,伴随着弦乐声,主人公深深沉浸在思念之情中,琵琶喁喁私语,仿佛是他的红颜知己,于是他开始吐露心声。
相关音乐会
2024年5月
S
M
T
W
T
F
S
     
6
7
8
9
13
14
17
20
21
22
23
27
28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