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民谣20年 青春终究要散场
1994年4月,一盒名叫 《校园民谣Ⅰ》(1983-1993)的盒带由大地唱片公司推出,这张合辑让《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唱遍大江南北。20年过去,作为90年代内地流行乐坛最具风格的校园民谣,它像流水一样覆过一代人的身体,留下不可抹去的烙印。高晓松曾说自己“无法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确切模样,只记得那些书包里的诗集,四周充满才思和风情,骠悍和温暖”。

一切美好的记忆都应该得到镌刻和延续。

酝酿期 宋柯一人“独占”清华九成姑娘资源


宋柯


如今叱咤音乐圈的大佬宋柯,当时是清华大学校园歌曲的领军人物。宋柯称他全靠一本蓝色封面的吉他教材入门,每天在宿舍楼道内苦练琴技,并学着自己写歌。大三时他创作的《一走了之》风靡整个校园,并作为毕业晚会的保留曲目被学弟学妹们一届一届地传唱,风光程度堪比校歌。

宋柯的才情让他在女生有限的清华校园迅速拥有了爱情,同时也成了众多男生羡慕嫉妒恨的对象。后来高晓松评价起宋柯在清华的桃花缘时,曾调侃道:“那时候姑娘喜欢的就是会弹琴打架踢球的,宋柯是清华校队的主力后卫,而且歌儿都唱到中央电视台去了。宋柯特别有范儿,他一人就占据了清华姑娘资源的90%!”在择偶压力的逼迫下,清华大学慢慢培育出了适合校园民谣发展的土壤,也为日后输送出的大批创作歌手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徐小平建立北大吉他协会 高晓松组建“青铜器”


高晓松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也是北大吉他协会的成立者。那时,刚刚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徐小平,被分配到北大艺术教研室任教。他上班后做的第一件轰动全校的事就是成立吉他协会,举办吉他培训班。“当时一下子报了二百多人,一个人五块钱,结果引起巨大的轰动。”由徐小平创作的《星期天》一度成为北大的民间校歌。这首歌用诙谐的笔法把大学生周末的无聊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不见老师也不见辅导员,不想上课也不想做实验。泡上一袋方便面,越吃越饿,呼儿咳呦,点上一支大重九,我越抽越烦。”

那时校园歌手串校“查琴”(查(zha)琴,琴技比拼)成为了各高校草坪上的一道风景。高晓松回忆“草坪时代”:“每个星期五清华大学的东操场上,都能聚集几十个外校学生。”高晓松那时被公认为最有才气的校园歌手,他和老狼组建了内地首支大学生乐队,名叫“青铜器”。大三那年高晓松毅然辍学,和老狼一起跑到厦门流浪。1991年,一张手写的歌单出现在清华西阶教室前,这是清华大学第一次初具规模的会演。后来能在校园民谣野史及正史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人物,都在这场会演中悉数现身。

黄金期 没有沈庆就没有“校园民谣”


沈庆


尽管当时校园歌曲已经在校园里非常火爆,但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的是1994年大地唱片公司出版的《校园民谣I》。说起这张著名的合辑是如何诞生的,就不得不提到校园歌手沈庆。学习工商管理的沈庆,比其他校园歌手多了点商业头脑。沈庆一直想发表一张属于校园歌手自己的唱片,于是他开始搜集歌曲小样,并把它们送到各个唱片公司。

最先发掘这些小样的是深圳一家做音响设备的公司——先科。1992年,先科请来韩磊、江涛等专业歌手录了一盘合辑。高晓松在听到翻录效果后大为恼火,拒绝在合同上签字,并把自己的两首歌从合辑中撤出,为此沈庆还抱怨高晓松。沈庆又把作品投给正大唱片公司,却遭到拒绝。直到1993年,时任大地唱片公司制作部主任的黄小茂在和朋友聚会后,回到办公室听小样,一下就被沈庆的《青春》戳中了心窝——当晚恰逢黄小茂30岁的生日。“这首歌的歌词有些地方确实有点幼稚,但正是这样的东西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认真思考青春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如果一张唱片能为我们逝去的青春留下点纪念,那该多好,毕竟不光我要经历30岁,每个人都会经历。”

黄小茂通过沈庆找到了高晓松,但第一次见面就让他为之一惊。当时开广告公司一夜暴富的高晓松看上去并不像个学生:“他在亚运村住着五室四厅,电话号码就四个,已经属于恶少级别了。”眼看拿钱打动不了高晓松了,很少弹琴的黄小茂就和高晓松弹琴喝酒聊人生。找到知音的高晓松痛快地答应把作品交给大地唱片出版,他只提出了一个条件——我的歌必须由老狼来唱。当时,大地正全力推广艾敬的《我的1997》,并将其定位为“城市民谣”。为了延续这一品牌形象,黄小茂便在策划书上写下“校园民谣”四个字。

1994年,由大地唱片发行的《校园民谣I》合辑正式出版。用平地一声雷来形容它当时的影响也不为过。谁也没有想到这张收录校园歌曲的卡带能如此畅销,《同桌的你》、《青春》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歌曲成为大陆民谣最为耀眼的重彩。其中,由高晓松作词曲、老狼演唱的《同桌的你》一经推出便风靡大江南北,囊括了当年几乎所有的流行音乐奖项。

衰败期 高晓松宋柯开唱片公司


老狼


此后,一炮而红的老狼、高晓松又与已经离开大地唱片的黄小茂合作,发表《恋恋风尘》,同样也大受欢迎。然而,校园民谣的整体发展已从鼎盛时期逐渐下滑。1996年,听说留学美国的“老大哥”宋柯回国做起了珠宝生意,高晓松便劝说宋柯和他合伙开唱片公司,出版自己的创作专辑。当时的宋柯并未明确表态,随后的某天,宋柯突然接到高晓松的电话催他上班,“一开始我还纳闷,去上什么班啊,结果我到了他说的地址,发现他把自己原来的广告公司改成了麦田音乐,连财务都有了。”同年,麦田音乐成立后推出的第一张专辑——高晓松作品集《青春无悔》出版,专辑中收录的《好风长吟》《B小调雨后》《青春无悔》《白衣飘飘的年代》全是得意之作。据他本人讲,这些歌曲原本是用来日后养老以防不测混饭吃的。从此以后,高晓松和宋柯便联手开启了中国大陆流行音乐最辉煌的篇章,两人的合作一直延续到今天。

叶蓓、朴树搭上校园民谣末班车


叶蓓


朴树


1998年,北大草坪上的图书馆拔地而起,飘出过经典民谣的清华草坪也在修整后之后被围了起来,不再允许随便进入……草坪歌声的消失也许是校园民谣陨落的信号。网络时代到来,卡拉OK等新兴娱乐活动也代替了吉他弹唱走入大学生的生活。这个时候一个名叫朴树的青年出现了,他后来被划归为“后校园民谣”代表人物。签约的故事颇具戏剧性,高晓松回忆:“当时朴树扛着个吉他就跑到公司来了,他是来卖自己的作品的,非常内向。额前有一缕很长的头发,快遮住半张脸了。”听完朴树的自弹自唱,高晓松立刻拍板签下他。1999年,朴树的《我去2000年》和叶蓓的《纯真年代》成功出版,朴树还唱着《白桦林》登上了2000年央视春晚。但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多元化,这两张在业内一片赞誉的专辑没能率领校园民谣收复失地。

沉寂期 校园文化没有了


2000年后,校园民谣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弱、粗制滥造的跟风之作充斥市场,不少民谣歌手放弃了继续歌唱。那一年,卢庚戌用自己的钱录制了一张专辑,名字叫做《未来的未来》,这也许是校园民谣最后的闪光。从此以后,那些象征着青春和梦想的校园歌手,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大地唱片后来推出的《校园民谣Ⅱ》及《校园民谣III》也没有什么大的反响。《校园民谣Ⅱ》里的歌曲全部出自高晓松、沈庆、金立、郁冬之手,但演唱者却从校园歌手换成了专业歌手,《校园民谣III》走得就更远了,连词曲作者也放弃了学生。那时大家似乎没有搞明白一个道理:这种根植于校园的音乐,如果离开了学生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可能。

现如今,“校园民谣”这种曲风已经从内地流行乐坛中消失,当年那批中坚力量里,也只有老狼、叶蓓还在延续歌手身份。高晓松投身电影、当起了主持;宋柯成为了音乐圈操盘手还兼职卖烤鸭;沈庆、郁冬、胡杨、邱柯、赵节、傅志煜等人,或不知所终或另谋他业……

再也没有唱片公司以“校园歌手”的头衔包装新人,“因为现在没有校园文化,现在校园的墙矮了,与外界打通了,不像以前的象牙塔,外面都在听四大天王,里面阳春白雪。”高晓松说。

宋柯也认同高晓松的看法:“如今大学这个门槛没那么高了,八九十年代大学生活的神秘感和优越感挺让人感兴趣的。像老狼、高晓松、朴树、郑钧这批人,他们心里都有精英的心理优势,都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当时在大学,一些刊物还挺有影响的,甚至引领一些文化、艺术的方向,包括诗歌和音乐,现在还有么?现在不会有人认为你是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就怎么着了,校园文化的优势没了。”

原载《南都娱乐周刊》,作者马晓溪,有删节
相关音乐会
2024年5月
S
M
T
W
T
F
S
     
6
7
8
9
13
14
17
20
21
22
23
27
28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