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读后感》:一个人的交响乐
《但丁读后感》是李斯特套曲巨作《旅行岁月》第二集——意大利中分量最重,篇幅最大的一首。《旅行岁月》是李斯特一生游历各国的音乐记录,共三集,分别为瑞士、意大利和罗马。第一集瑞士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第二集意大利则着重描绘李斯特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巨匠们的作品和意大利文化遗迹中得到的印象和感受,充满了文学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如意大利中的第一首《婚礼》,源于拉斐尔早期同名壁画;第二首《沉思者》,灵感来自于佛罗伦萨圣洛伦佐教堂内米开朗基罗所刻两座沉思状的雕像……第七首《但丁读后感》则取材于《神曲》——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作,全诗描述但丁在幻境中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所见所想。

李斯特因其在钢琴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钢琴之王”的美誉,他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他最大程度地挖掘了钢琴这个“万能乐器”的潜力,使它发出如交响乐队般壮丽的轰响。而《但丁奏鸣曲》可以说是最能代表李斯特钢琴创作特色和技术特色的一首曲目。

在《但丁读后感》中,力度上的ppp和fff,以及速度上的Andante maestoso(庄严的行板)和Presto agitato(最激烈的急板)并存,程度的极致和距离之近对于李斯特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观众都是惊世赅俗和难以接受的,仿佛在天堂和地狱间迅速地转换。

李斯特还大大拓展了钢琴演奏的音域范围。往日的钢琴家演奏乐曲,双手基本不需要远距离地移位,而李斯特的乐句经常会包括好几个8度的琴键,弹奏者需要“如魔鬼般一挥手横扫整个键盘”;李斯特还会运用滑奏,真正体现了他“最短的时间演奏最多的音符”的风格。在《但丁读后感》中,连续的八度和弦、气势恢弘的八度下行经过句、颤音等技术被广泛运用,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地狱的恐怖气氛以及人们内心的恐惧和渴望。

踏板的运用也是《但丁读后感》中特别值得留意的地方。李斯特所处的时代,踏板还是一个新奇的事物,使不使用、怎么使用争执颇多。主流钢琴家通常避免使用以保证演奏的清纯度。但李斯特对踏板做了大量的长距离的使用。在《但丁读后感》引子结束进入正题的段落,李斯特运用了按分句来踩踏板的方式,音符如此密集,又是5个小节一换踏板,这是很少见的。李斯特正是用这种方法来展示地狱中的恐怖与混乱。

不少乐评人曾预测,波戈莱里奇演奏的《但丁读后感》将是史上需时最长的版本,但也是理解最为独到、最具有启发性的版本——尤其如果你已经熟读该曲。不出所料,在2014年10月份的一次演奏中,波戈莱里奇用了足足21分钟才完成此曲(该曲正常版本为16-17分钟)。对波戈莱里奇所谓“一个人就好比一个交响乐队”的描述在该曲中表现尤为明显。如果你喜欢的是学院派、标准化的示范演奏,并且根据这位传奇大师的演奏对自己的演奏进行修正,那么你可能会陷入失望和危险中。但是如果你期待的是音乐中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可能性,乃至于现场演奏的不确定和完整性,那么你的收获将是巨大的。


这是乔凡尼贝鲁奇演奏的《但丁读后感》
相关音乐会
2024年5月
S
M
T
W
T
F
S
     
6
7
8
9
13
14
17
20
21
22
23
27
28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