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界的帕格尼尼情结
勃拉姆斯创作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OP.35,作于1862—1863年。这可能是基于同一个作品改编的几个作品里面较少被认知的一部,但其技术难度和艺术性可以说是毫不逊色。

众所周知,帕格尼尼是小提琴历史上伟大的演奏家和作曲家,由于其作品的难度及其超级大手而被称为“魔鬼”。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中的第24首里面的A小调主题,向来被音乐家们青睐,根据这个主题而创作的变奏曲非常多。最常听到的可能是李斯特钢琴作品《六首帕格尼尼练习曲》里面的第六首《A小调主题与变奏》。这也难怪,因为李斯特受帕格尼尼的影响非常大。李斯特第一次感受到“帕格尼尼效应”应该是在20岁左右,恰好帕格尼尼在巴黎举行一场小提琴演奏会,这一看就把他惊呆了!那分明只是一个人、一把小提琴在演奏,但听起来却如同管弦乐团一般,小提琴在帕格尼尼的手上可以千变万化。李斯特开始疯狂地练习、专研、创新,大跳、李斯特八度等等前所未有的技巧诞生了,钢琴在李斯特的手下,完全达到了帕格尼尼驾驭小提琴的高度。李斯特所写的《六首帕格尼尼练习曲》,就是根据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的主题来写的变奏(除了第三首,也就是著名的《钟》,是根据帕格尼尼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来写的)。

李斯特向帕格尼尼挑战过后,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都用帕格尼尼的这个主题(也就是《24首随想曲》中的最后一首)来写变奏。拉赫玛尼诺夫所写的《帕格尼尼主题幻想曲》以钢琴协奏曲的形式而写,共24个变奏,其中的第十八变奏作为电影《时光倒流八十年》的插曲名噪一时。

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他自己是把这部作品称为练习曲,不过大多数人认为其实是变奏曲),分为两个乐组,每组14个变奏。这部作品应该是勃拉姆斯的绝作,因为此后,他很久没写过键盘独奏作品,而且再没写过钢琴变奏曲。勃拉姆斯的这个作品,钢琴家朱利叶斯·卡琴(Julius Katchen,1926-1969)曾有过不错的演绎。卡琴常被称为勃拉姆斯最佳诠释者。对于这部可以被认为是纯炫技的作品,他的演奏清晰、霸气,有人评价他是用"暴躁的脾气",将一部练习曲作品奏成辉煌霸气的钢琴交响曲!


一起来复习一下Julius Katchen的演绎,再猜猜12月11日波戈莱里奇的版本会有什么不同。

12月11日,我们将听到一个与之完全不同的全新版本——来自钢琴大师波戈莱里奇的现场演奏版本,他将在全场音乐会压轴演奏该曲。按照波戈莱里奇的个性,他将一如既往倾注很多的心血进行琢磨和处理,可能需要将音乐分割为几十个不同的个体进行情绪和技法的处理,还要兼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还不得不花时间练习那些作曲家故意写来折磨后人的技巧——当然这对于大师来说,可能是最简单的一个步骤。

是的,对波戈莱里奇而言,无论旁人听来觉得多么奇特,一旦他从乐曲中读出那些隐藏的声线或暧昧的旋律,他就坚持要把自己所见,作曲家的所有构想全部披露。这是无比艰辛的选择,他也始终对自己刻苦苛求,追求音乐的表达完整与技巧的严谨全面。“无论是唱片录音或音乐会演出,我的最高目标就是演奏的清晰明确。而达到清晰明确和灵感与天分无关,只能靠夜以继日的努力。有人问毕加索他相不相信灵感,他回答:’是的,我相信灵感。这是一位很难邀请的客人,通常在我工作八到九个小时之后他才会出现。’天分当然很重要,但天分绝对无法替代苦功。“

那么问题来了,波戈莱里奇是不是因为要独树一帜,要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前瞻性,所以每每对于音乐都做如此深刻的处理并乐此不疲呢?不是的。波戈莱里奇绝不是前卫反叛,反倒是传统与相信权威:“叛逆?不,我一点都不叛逆。事实上我可以说,我所受的家庭教育和音乐教育,都相当尊重权威。不向权威看齐,难道要向无知学习吗?”和他的外在形象相反,波戈莱里奇其实真心信奉传统,尊重他所学到的知识与学问,而他也用一生努力学习。

(文章部分参考《肖邦钢琴大赛门外的天才——访波戈莱里奇》,来源 联合新闻网)
相关音乐会
2024年5月
S
M
T
W
T
F
S
     
6
7
8
9
13
14
17
20
21
22
23
27
28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