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英雄永恒的生命里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



英雄死了,但他创造的改变继续造福人类。
我们活在英雄永恒的生命里,或说,
英雄靠我们卑微但具体的生活,
永远存在下去。

革命如火如荼进行了十多年,1802年,还有人找上当时声名鹊起的贝多芬,写一首《革命奏鸣曲》。贝多芬没有答应。一部分的原因在于他正处于人生的关键点上,越来越严重的耳疾折磨着他,尤其让他的钢琴演奏快速退步,他仍然在做最后的挣扎,不过心里明白——或许必须放弃演奏,只当作曲家了。

这番决定在次年1803年,变得更明白了。想起《革命奏鸣曲》,加上看到法国拿破仑的英勇崛起,贝多芬开始撰写他的第三首交响曲,他自己明确地将这首曲子定名为《波拿巴》,也就是献给拿破仑的。

贝多芬出身莱茵河畔的波恩,从小娴熟法语,对于法国,很自然地有亲切感。加上拿破仑标举的民主理想,大大吸引了他,他认真考虑要离开维也纳,转往巴黎发展,想象新作《波拿巴》就是前往巴黎的敲门砖。

正因为钢琴演奏生涯遭遇挫折,那两年贝多芬才认真地接触剧院剧场,开始吸收纯粹音乐以外的养分。他住在维也纳歌剧院旁边,密集尝试了几种新的形式,包括芭蕾舞配乐、歌剧序曲和教堂圣乐,这些都让他对于音乐表达的范围与性质有了新的认知。

革命、民主、法国、剧场空间与戏剧性开展,这些东西都在贝多芬脑中缠绕着,也都混杂着进入了这首《波拿巴》交响曲中。
从1803到这部作品正式定案出版,又发生了更多的事。冲击性最大的,是拿破仑登基称帝。原本被视为民主革命战将的拿破仑,翻身却成了新帝国的创建者,而且挟持他从革命中锻炼出来的武力,要征服整个欧洲。

这样的大逆转,让贝多芬看得目瞪口呆,继而血脉偾张。留下来的手稿上,清楚留下贝多芬粗暴涂掉给拿破仑献辞的痕迹,而且这首交响曲也从《波拿巴》变成了《英雄》。

《英雄》交响曲由拿破仑的实际行迹启发灵感,然而完成的作品,却远离了拿破仑,变成了一阕普遍英雄的赞歌,或许也是哀歌。依照贝多芬辅陈的戏剧性,英雄辉煌的事业,在第一乐章活力快板中,就完全发光发热了。第二乐章是再沉重不过的送葬进行曲,慢板音乐送走了英雄的躯体,也送走了他的现实事业。英雄都死了葬了,乐曲还要如何进行下去?

第三乐章,贝多芬将诙谐曲配上了活力轻快的速度,似乎象征着没有了英雄,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可以回归到凡俗的生活,曲子的规模明显地由前面的广大退缩下来。然而,短短的诙谐曲结束,立刻接上了划时代性的终曲乐章,贝多芬打破了之前的传统,写了几乎和第一乐章一样复杂厚实的第四乐章,以像是变奏曲的形式开端慢慢让变奏主题在不断扩充的幅度中消失,乐曲的结束听起来像是另一首更庞大的乐曲正要开唱。

英雄死了,但他创造的改变继续造福人类。我们活在英雄永恒的生命里,或说,英雄靠我们卑微但具体的生活,永远存在下去。

贝多芬呈现了他对英雄的深刻理解,他也替交响曲这个形式创造了一个空前新鲜的示范,让交响曲成为真正的革命曲式。音乐史的革命,比政治革命晚了十多年,才在贝多芬手中爆发出能量来。

文章节选自杨照《想乐:聆听音符背后的美丽心灵》

欣赏:卡拉扬指挥


在线购票
相关音乐会
2024年5月
S
M
T
W
T
F
S
     
6
7
8
9
13
14
17
20
21
22
23
27
28
30